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是供给侧的重要结点
供给侧作为产品和劳务的提供方,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传统以量为主导的粗放式供给模式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诸多隐患,表现为供给的总量与质量不相匹配,缺乏有机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在排浪式消费结束,量的短缺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商品质的提升却成为供给侧更为关键的问题。
有效供给不足,消费者更加关注消费品质的提高,从量到质,这与我国传统供给能力脱节。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收入较低,消费者关注的是有足够的商品来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以往的供给侧政策更多是刺激产量,加大供给,这与当前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脱节,无法激发更大的消费潜力。
无效供给过大,无法与现实需求相匹配,过剩产能难以消化,加剧了供需中的结构性矛盾。经过30多年,尤其是近20年来的发展,大规模的、排浪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已经过去,而此前由此建立起来的钢铁、水泥等行业却一时难以转型,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尤其在城市化建设中,使得结构性问题雪上加霜,成为当前供给侧面临的严峻现实难题。
收入结构严重恶化,由于收入结构制约着需求结构,这使得传统的供给体系与现实的有效需求矛盾进一步加剧。收入作为劳动要素供给的报酬,在现实中许多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迅速拉大。由于富人与穷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不可替代性,加剧了传统的供给体系与现实的有效需求的矛盾。
区域空间结构不合理,限制了社会有效需求的形成,加深了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现在的区域空间布局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一线城市一枝独秀,成为人口的高度集结地和超级消费中心;二线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并不能对所属区域形成有效辐射,无法承担起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使命;三四线城市集聚人口、促进新型城市化的功能十分虚弱。这导致全国性的有效需求难以形成。
总的看来,这些问题是在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对这些长期的问题并不能指望通过一些简单的政策来解决,而是要进行体制改革,重点通过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