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多种因素,不少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萌生过退意,为干部资源流失埋下隐患
在“您或您身边的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对艰苦环境,有没有想‘打退堂鼓’”问题的调查中,42.0%的受访者选择了“偶尔想”,21.7%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想”。综合来看,63.7%的干部曾萌生退意,为干部资源流失埋下隐患。
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萌生退意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难度大,工作中被污名化的现象严重。有些干部反映,由于老少边穷地区思想观念落后,而且重血缘、重人情,为了传播一种新理念,介绍一种新方法,推广一种新技术,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计划生育、垃圾治理、危旧房改造、低保户认定等工作,都是费力不讨好的活。群众工作往往是一次次“磨”出来的,在这中间干部们有时甚至还担负着“乡里是恶人,村里是仇人”的名声。不少群众认为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当干部全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从思想上就对这些干部持有否定看法,导致老少边穷地区工作难度大,名声难听。
第二,工作困难多,老少边穷地区干部总体上付出大于回报。走访发现,有些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常年工作在岗位上,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容易产生“疲劳综合症”,有压力太大盼望歇口气的想法;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老少边穷地区维护稳定担子重。特别是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盛行,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类工作敏感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涉及后果比较严重,对干部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较高,也使很多干部出于工作难干的压力产生退缩心理。
第三,一些干部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选择离开。比如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子女未来的升学发展困难;再如,经济不发达导致干部家属的就业和经济收入受影响,等等。
激发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需要多样化措施
当被问及“您认为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该如何激励?”时,74.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大从边远贫困地区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70.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干部的薪资水平”,65.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多与发达地区交流培训,补足能力短板,激发干事动力”,63.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将到老少边穷地区任职作为干部晋升的考量标准之一”,56.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妥善安置去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干部的家属,使其没有后顾之忧”,51.9%的受访者认为要“因地制宜,提供精准化培训,加强自身修养”。综合来看,“加大当地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提高官员的薪资水平”和“多与发达地区交流培训”位列前三位。
“加大从边远贫困地区培养选拔干部的力度”得票最高,说明公众普遍认为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队伍需要补充新鲜血液。目前老少边穷地区面临着难以留住人才的困境,而本地区本身干部由于比较熟悉当地情况,很少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而且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具有更深厚的感情,更愿意长期留在老少边穷地区工作,所以应该更多地选拔培养贫困地区的干部。
“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官员的薪资水平”,说明公众普遍认可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临着更加艰苦的环境,工作压力更大,因而获取一定的物质回报是合理的。而且,受访干部反映不同地区间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待遇来补齐他们与其他地区的待遇差距也是重要的激励措施之一。从物质待遇上给予老少边穷地区干部保障,也可以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贡献家庭,平衡人生的各个方面。
“提供更多的培训与交流,补足能力短板”可以有效地消除干部们的“本领恐慌”。只有多组织老少边穷地区的干部同发达地区相互学习、交流,才能打破由于环境上的闭塞带来的思想禁锢。只有思想解放了,能力提升了,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而不是仅靠自己摸索,才能让干部们放心大胆地积极作为,干出一番成绩。
此外,在调查采访中,部分干部希望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干部有一定的容错机制。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老少边穷地区干部工作能力有限,很多干部反映,在工作的尝试、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很多时候选择安于现状而不是积极改革也是出于害怕犯错的考虑。大部分干部十分渴望能力得到提高、积极在工作岗位上作为,如果缺乏容错制度,干部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挫伤。因此,容错机制的提出不仅是对干部的保护,更是一种激励。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王慧 张夏梦)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