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舒适地带”思维不可取

核心提示: “舒适地带”思维消磨了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容易造成老少边穷地区的懒政、怠政、庸政;带坏了老少边穷地区的风气,使青年干部丧失了忧患意识,不利于青年干部的成长。为克服这种现象,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进行治理,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干部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建功立业,施展才干。

【摘要】“舒适地带”思维消磨了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容易造成老少边穷地区的懒政、怠政、庸政;带坏了老少边穷地区的风气,使青年干部丧失了忧患意识,不利于青年干部的成长。为克服这种现象,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进行治理,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干部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建功立业,施展才干。

【关键词】老少边穷 “舒适地带” 生活待遇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舒适地带”思维祸患无穷

诚然,与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老少边穷地区的物质待遇肯定是要差一些,环境是要艰苦一些,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要重一些,工作是要累一些。一些革命意志薄弱的干部,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打主意,想办法,千方百计盘算着如何走出老少边穷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舒适地带”中去,美其名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种思维谬误,如果任其自然蔓延,势必危及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少边穷地区肩负着“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使命,需要大批有才干、有担当、年轻有为的干部带领广大老少边穷的老百姓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相反,发达地区这一“舒适地带”,人才济济,有限的、稀缺的老少边穷地区人才流向“舒适地带”,对“舒适地带”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对老少边穷地区来说,却无异于釜底抽薪。老少边穷地区干部追求“舒适地带”思维,像鸩酒一样地毒害人,吞噬人们的意志,祸患不小,必须深以为戒。

首先,“舒适地带”思维消磨了老少边穷地区干部的进取心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损害了干部自己的前程。老少边穷地区最需要的是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只有这“三气”聚合,才能升华出老少边穷地区改革的大格局,开拓出老少边穷地区改革的一片新视野。而追求“舒适地带”思维的人,成天思考着自己的小利益,盘算着如何“孔雀东南飞”,走出老少边穷地区,奔向“舒适地带”。“三气”没了,他们工作上满足于现状,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丧失斗志,没有了干事业的进取心和激情;精准扶贫不去钻研,发展项目不去争取,科技开发不去学习,改革创新的锐气和勇气没有了,理想信念动摇了;结果自己整天浑浑噩噩,上级不满意,老百姓不信任,事业上不去,发展前程丧失了,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舒适地带”思维容易造成老少边穷地区的懒政、怠政、庸政,损害了“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老少边穷地区的干部滋生“舒适地带”思维,容易攀比,该干的事拖着不干,该办的工作顶着不办,见困难就让,见“舒适”就上;歪风不敢管,邪气不敢抓;贪图坐办公室、发文件、打电话,不愿下田头、坐炕头、爬山头;用庸政、懒政、怠政的方法“软对付”工作,耽误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损害了干部在老百姓中的威信,玷污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印象。

最后,“舒适地带”思维带坏了老少边穷地区的风气,使青年干部丧失了忧患意识,不利于青年干部的成长。老少边穷地区条件艰苦,积累的矛盾多。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需要一大批吃苦耐劳、敢想敢干、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年轻干部,老少边穷地区的老百姓才能脱贫。一旦“舒适地带”思维弥漫,使得老少边穷地区的年轻干部六神无主,精神涣散,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和打拼,必将严重损害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直接影响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千秋大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