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被废黜与霍光争夺政治权力密切相关
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斗争失败的一方,往往要背负更多的骂名。刘贺被废黜,他的政敌霍光一定会给他加重罪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霍光等人历数刘贺罪行,居然达到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联想到刘贺在位不过区区的二十七天,怎么可能做出如此之多的罪行?由此可见,刘贺的罪行,显然是被夸大了,甚至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出于“抹黑”刘贺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那么,下一个问题就应该追问:霍光废黜刘贺的背后,是否有二人争夺权力的因素存在?
从客观态势而言,这种权力之争一定存在。因为霍光大权独揽、操控朝政已有多年,他不会自动放弃这种权力。此前的汉昭帝以少年继位,信任并且倚重霍光。号称君臣无间,实际上是昭帝无为于上,任由霍光操持朝政。而刘贺继位之时,已经是成年人。他要做的是有位有权的皇帝,不会再复制昭帝的君臣合作模式——自甘做傀儡。他入京之时,从自己的昌邑封国带来了数百人的旧部人马,就是要“有为”而来的。当刘贺任用旧部人员经办政务之时,霍光都会产生被侵蚀权力的感觉。
从具体史实来看,我们也可以找到某些权力之争的蛛丝马迹。其一,霍光不动声色地调整心腹亲信田延年、张安世的任职岗位,使之处于配合霍光发动事变的关键职位上。其官职调整的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却必定是在动手废黜刘贺之前的若干时日。联想到刘贺在位仅仅27天,不难测知,在刘贺刚刚入继大统之后不久,霍光的“反制”布局就在暗中进行了。其时,刘贺的“行淫乱”之事,大概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多少。可以猜测的是:霍光发现新皇帝有某种自作主张的事端,所以,他就在布置变局所需要的人事网络了。
其二,霍光在发动事变时,首先关闭宫门以此切断了刘贺与昌邑旧部的联系,随后将这些“昌邑群臣”全部逮捕下狱,又将他们全部处死。在赴死的途中,这些刘贺的旧部还大声呼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里的“当断不断”,只有一种解释——他们曾经图谋要除掉霍光,因为没有当机立断现在后悔莫及。这就把权力之争的内幕给揭破了。
其三,刘贺被废黜帝位之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愚戆不任汉事。”直译就是“我为人愚笨,无法胜任汉廷皇帝”。其含义可以有多解。除了自我解嘲之外,可能也是在暗指有霍光在朝做皇帝之难。
当然,霍光是成熟的政治家,由他主导废立皇帝的事变,事后的官方档案记载里,不会出现君臣权力斗争的记录,后世史家也只能是寻求其中的蛛丝马迹而已。
莫把同情泪,轻抛刘贺身,刘贺远不是高明的政治家
在刘贺墓出土之后,至少在网络舆论中,出现了同情刘贺、质疑霍光的说法。从“同情弱者”的角度,可以理解这种舆论。但是,历史自身却是从来不同情弱者的。刘贺被废黜帝位之后,尽管后来汉宣帝给他“皇恩浩荡”了一下,在霍光去世之后,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春季诏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尽管刘贺死后得以将大批的贵重之物带入地下,但是他是政治舞台上被淘汰了的弱者,也是后世历史学家不再关注与讨论的人物。在评价霍光对刘贺的废黜之举是否对汉家政权有利之时,论史者不得不观察另外一位历史人物——霍光所选立的新皇帝汉宣帝。真是该为汉家政权庆幸:汉宣帝是一位有为雄主。他完成了“昭宣之治”的辉煌。当然,汉宣帝也经历了与霍光合作的艰难。在汉宣帝继位之后,他不得不吸取刘贺的教训,放手把大权交给霍光执掌,即便是对霍光有“芒刺在背”的感觉,他也不会表现出对这位朝廷柱石之臣的些许不满。等到霍光病死之后,汉宣帝才巧妙运作收回权柄,很快将骄纵不法的霍光家族悉数剿灭。
比较刘贺与汉宣帝的政治斗争手段与后果,论史者必须承认:刘贺远不是高明的政治家。
后世专门讨论海昏侯刘贺的专文少得可怜。唐初政治家、大学者虞世南在所著《帝王略论》中,倒是专设了《海昏侯》一题,所论也很简洁,他以《汉书》的记载为依据,痛斥刘贺是昏君,假定他长期执政,可能比夏桀商纣之类的暴君更为残暴:“沉湎昏纵如斯之甚,若使遂享中国,肆其狂暴,则夏癸商辛未足比也。”虞世南的推论也是假设,也是一家之言。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历史不会同情弱者。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汉)班固:《汉书·霍光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②(唐)虞世南:《帝王略论·海昏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