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学习微课 > 正文

习近平外宣工作思路理念的七个“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这些部署和阐述蕴含着许多新理念和新思路,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和新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业界和学界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一、新思路: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今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任务、方法、策略、手段和责任主体。

回顾近年来我国在对外宣传领域的工作重点及相关理论阐述,习总书记关于外宣工作的新思路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在增强“传播”能力的基础上,对“话语”能力更加重视。“话语”是传播的内容,是传播是否有效的核心。从传播能力到话语能力的调整,更加切中对外宣传的关键问题。二是在强调话语“权力”的基础上,对话语的“体系”建设更加重视。这其实是对话语表达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在话语体系的基础上,专门提出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要求。这就把“对外”话语体系同一般意义上兼顾对内对外的话语体系区别开来,强调“对外话语体系”有独特的规律,有特定的受众,是一个需要专门研究并大力建构的新领域。可见,构建适合对外传播的、完整的话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思路。

二、新理念:融通中外是关键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融通中外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关键。这一阐述贴近当前国际社会现实,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对外宣传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全新理念。“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界更加多元多样,多种文明多种潮流在交锋交流中共存,如何超越历史传统、文化语言、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障碍,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中国人的话说给外国人听,而且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就必须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

找准公约数,是融通中外的基础。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就是国际交流的公约数。我们要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国外受众的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讲的与国际社会想听的结合起来,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相通相融。这样,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就能与世界发展潮流、全球发展事业相呼相应,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表达的话语体系就有了基础。突出中国价值,是融通中外的灵魂。融通中外不是简单地迎合外国人,而是要通过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好地传播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文化,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汇、成为国际共识。在中西方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上,我们一度长期处于下风。有学者回忆说:“(当时)和西方学者谈人权问题很被动,像是给领导汇报工作。”[1]直到我们重新对人权概念进行界定,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前些年我们提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理论上的突破为中国在人权领域对外宣传和对外交流赢得了主动,得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再如互联网问题,我们率先提出“信息传播无国界、网络空间有主权”,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不少西方国家也表示接受。融通中外,还要坚持有的放矢。世界各国千差万别,发展程度相互迥然,我们的对外话语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发通稿”。既要讲世界通行的“普通话”,也要针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讲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方言”,做到有的放矢。[2]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习近平   思路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