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二:农村转移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民工队伍日渐庞大。这虽然使得我国农村总人口不断减少,但却并没有使得我国农村低保人口出现相应的减少趋势。原因就在于,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人口比重上升了,这部分人口收入微薄、较为贫困,且转移到城镇的概率也很低。在分母减少的同时分子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减少,从而使得农村贫困发生率不降反升。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农村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从表3可以看出,2008-2010年,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人口逐年递增,2011-2013年,转移人口虽呈下降趋势,但从总量上看规模依然很大。我们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依据计算了在没有劳动力转移情况下的农村应有人口,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理论上的贫困发生率,由此我们发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得农村实际贫困发生率较推算出的理论贫困发生率增长了0.2%左右。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除了农村人口转移的因素外,人口老龄化也是农村贫困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一份基于山东省低保家庭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低保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54.5%。可见老年人口对我国低保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正呈加速趋势(参见表4)。
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更高。根据2012年全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地区分布(见图1),除了新疆、西藏、青海三个地区的农村社会未进入老龄化阶段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老龄化问题都十分突出。此外不难发现,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表现在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这一纵向水平上,还表现在老龄化程度相比城镇更为严重这一横向水平上。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农村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口的占比从2009年9月的33.5%上升至2010年12月的35.3%,2011年12月的36.4%,2012年12月的37.8%,2013年12月的38.6%,2014年12月的39.6%,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农村老年群体往往劳动能力不足或已丧失,收入甚微且体弱多病,平均医疗费用远高于青壮年。蔡昉等学者基于CHNS数据计算得出,2004年中国农村户主为71岁以上家庭的收入贫困率为15%,而户主为劳动年龄的收入贫困率仅为8.5%。
人口老龄化是最近几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不断上升并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仅重构了农村社会人口结构,还影响了农村减贫的进程。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贫困会越来越集中发生于那些缺乏劳动能力以及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口。由于该群体本身就丧失了获取经济收入的能力,这会使得未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减贫工作陷入困境。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未来农村减贫工作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为适应这一变化,寻找中国农村新的减贫动力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