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摘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商品生产,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等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对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 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

【中图分类号】B82-53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作用,对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对现代市场体系、开发型经济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改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让经济可以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续地稳定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成果的出现离不开毛泽东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不断摸索,离不开毛泽东对商品经济法则认识的不断深化,离不开毛泽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探索。可以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关系,没有毛泽东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就不可能有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在现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进一步学习和认识有关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对于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关系问题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同时,在具体实践方面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它们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安全性的和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是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针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学说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商品经济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私有制,才有商品生产;没有私有制,也就没有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全部著作中,凡是谈到商品生产的地方,几乎全都是指的私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一个社会中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自己生产的产品不用于交换:而用于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也不能将这些产品的价值体现出来。”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不仅要消灭私有制,而且也要消灭商品和货币。

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也认为商品生产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但通过社会的实践,列宁及时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坦率公开承认了错误。他说:“我们原打算(或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②因此,列宁决定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新经济政策,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维埃俄国不仅迅速扭转了困难的经济局面,振兴了农业,活跃了市场,改善了城市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给,而且也加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段不能取消商品和货币的思想,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过渡时期结束后,还要不要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经验的基础上,承认在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前提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要保留的。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斯大林这样提到:“现阶段在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像在三十多年前列宁宣布一定要竭尽全力发展商品交换一样,依然是毕业的产物。”③不过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斯大林在认识上也存在缺陷,比如他认为商品中并不包括生产资料,在生产领域中价值规律发挥不了作用等等。

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中的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观点。这一时期他组织了经济理论学习小组,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开展了多种探讨。

首先,毛泽东对于商品生产本身所具备的社会性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一理论。毛泽东的观点是:要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商品生产,观察它和哪种经济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毛泽东认为我国的商品生产十分落后,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一个进行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一个缓冲阶段。他认为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民收入比较低,而我国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等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是很高,进而导致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很难提高。这样我国就十分需要对商品生产进行大力发展。另外,毛泽东对于斯大林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商品外壳论进行了突破性的发展,提出了商品中存在一部分的生产资料,这为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毛泽东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进而提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进行各项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这样一来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就不再是原本孤独对立的关系,从而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为十二届三中全会中的“商品经济要有计划地进行”做了一定的准备。此外,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是极其有用的有利工具,应该充分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后,毛泽东提出了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而社会生产力决定了这两种形式的存亡,并进一步提出了假如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商品经济应该存在并要继续发展。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他的这些正确认识大部分都体现在了党的文献和方针政策中,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重要意义

毛泽东不仅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定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性、特点和性质,而且还提出了“利用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思想。他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是:

第一,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生产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很大进步。如前所述,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产生了商品生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生产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只是一种从属性的东西。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才开始大发展起来。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普遍化了,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且连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商品生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才会完全消亡。因此可以说,商品生产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尚未达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存在,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言以蔽之,商品生产是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没有极大发展的历史阶段上的必然产物。因此,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中国“十分需要一个可以对商品生产进行大力发展的阶段”。这表明,人们是绝对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绝对不能将商品生产排除出整个社会。应当进一步遵循经济规律,通过商品生产,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而企图从自给半自给的或者从很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期间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大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原本自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主导经济,而历史上我国商品生产一直比较落后。在20世纪60年代时,毛泽东指出:我国原本是比巴西和印度还要落后的国家,所以,“要发展商品生产”。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发达,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困难。比如,商品生产不发达,国家资金积累有困难;专业化协作也发展不起来,从而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生产也不能合理分工,路子比较窄,农村有不少剩余劳动力,城市青年就业困难,劳动力资源浪费极大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并进一步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行大力发展。毛泽东曾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开展商品生产,将可以用于交换的东西进行最大化的生产,从而在整个省、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内进行交换。”④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一定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雄厚的物资基础,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毛泽东   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   思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