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2)

—拉克劳与墨菲领导权理论之维

最后,在拉克劳与墨菲的理论视域中,等同链条所获得的同一是一种否定性的同一,表达的是一种对象所不是的某种东西,是一种全然的否定性。那么当我们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等同链条时,就必须主动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在一定的否定中保持肯定,构建肯定。

接合发挥作用的机制

拉克劳认为只有当一种话语的“叙事系统”成为各种广泛政治要求的铭写平台时,才可能充当领导权话语。在他看来,铭写的平台,就是“为容纳越来越广泛的系列政治要求而设计的强有力的、具有立法功能的解释性框架”⑩。拉克劳随后还勾画出其发展至领导权话语的完整路径,即铭写平台—政治立场—社会秩序—流行体系—领导地位,解释性框架成为优势领导话语的重要步骤显然是立场的表述、秩序的获得、理论的大众化,而接合作用的体现条件和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就是体现在权威制度中与成为得到认可的大众性解释框架。

鉴于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领导权而言,一是要使其科学理论在权威制度中得以体现。这不仅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宪法、党章中确定其领导地位,学校要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指在社会中要出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出发点的政策,构建以其为理论基石的秩序,并获得政策的支持与秩序的稳定。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上,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改革体制,建立起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惠及民众,深入民心。二是要走向大众,得到体认。完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其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到观念形态、从由制度维系走向群众自觉。

“修辞变化构成了话语性”

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从语言诞生以来,人类就伴随有对修辞的需要,以期来吸引注意、加深印象、获得认可。雄辩之人、之术在历史上往往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拉克劳与墨菲领导权理论强调政治学与精神分析学,但修辞学对其理论构建也非常重要。他们提出“话语性”概念,认为它是一种让对象成为对象的视域,是一种限制和界限的限定,它在表明了其与每一个特定具体的话语“发生关系的方式”的同时,还表征出任何对象都具有的这种话语特性。话语性是话语得以呈现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修辞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如果我们认为对象性视域是由话语构建而成,那么“修辞变化就构成了话语性”。

修辞对于领导权而言,在纵向个体激励角度,话语可以构建理想的消除了现实从属关系的想像空间,为大众提供一个视界,修辞的适当运用可以把这一理想状态植入民众内心,引导民众对那个世界自身地位与角色展开想象,并不断强化。在横向大众传播角度,领导权话语的广泛传播,进而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内构建并巩固相关政治立场和社会秩序,并保持蔓延的源源动力,都离不开修辞的力量。需要修辞的参与、加速、传播、扩大、认同相关话语,充当积极能动的助力角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切合网络传播需要,研究大众预存立场,寻找相似性话题,按照大众信息接收的特点,把理论融入生活实践,化抽象的阐述为通俗的表达,贴近民众,避免晦涩,吸引关注。努力增强话语效应,提高话语认同度,使民众寻得群体归属和价值认同的同时,内心也得到最大的满足,构建并强化领导权力量。

作为“独一无二的、不可化约的、历史经验的积淀物”的传统

传统作为历史的时代遗存,不仅有需要扫进故纸堆的糟粕,还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历史的积淀,在民众中形成一定的普遍主体认同,“正是经由给我们以塑形的传统,世界才被给予我们”。其次,传统是强大的,无法随意操控。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因为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化约的、历史经验的积淀物”。最后,传统是积极建构力量。形塑的指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先在的指向现在、影响未来。它会选择确定相关对象,排除其他对象,不停运作在社会及文化的界定和认同过程中。

所以,领导权话语不论是在获得领导权的过程中亦或是获得领导权之后的巩固过程中,都要注重发挥传统的强大力量。在领导权斗争过程中,一些传统权威尽失,但是另外一些传统和制度可能权威犹存。此时新兴的话语要想成为优势能指,就必须对此进行借用。在领导权巩固的过程中,由于话语的结合对传统的借用会提升运作的有效性,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既定的传统资源,提升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努力形成基于自身理论的传统,以此更好地巩固普遍性,抵制差异性。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在语言上保持传统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容与制度层面保持与传统的一定联系,不仅包含对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的创造性解读,还包含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注释】

①孙民:“‘新领导权’理论:‘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的‘后现代转向’”,《理论月刊》,2012年第10期。

②⑥⑦⑧[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第142页,第1页,第2页,第210页。

③付文忠:“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的哲学基础剖析”,《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75页。

④Raymond Williams: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2.

⑤Stuart Hall and Tony Jefferson (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London:Hutchinson, 1976, pp.40~41.

⑨周凡:“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下)—拉克劳与莫菲思想演进的全景透视”,《学术月刊》,2008年第7期,第36页。

⑩令小雄:“拉克劳与墨菲的文化霸权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9页。

Laclau and Mouffe,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Verso,1985, p111.

Ernesto Laclau, 'Glimpsing the Future', in Simon Critchley and Oliver Marchart (eds), Laclau: A Critical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2004, p306.

[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20页。

责编 /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