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

【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为视角,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以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

【关键词】人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的高度凝炼和深刻总结。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真心接受和广泛认同,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从人的需要理论出发,我们只有始终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变为他们自觉自愿的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基本观点

需要是表示生物有机体与外部世界产生的依存关系。生物有机体通过这种依存关系为其提供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能量。人作为高等动物,人的需要是由动物需要发展而来,既与动物有密切联系,又有根本区别。一方面,人是生物界的成员,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都具有自然性。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①为了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命,人必须靠燃料、食物、衣服、住房等产品才能生活,而要获得这些满足需要的产品,人必须如同野蛮人一样与自然进行搏斗,且时时刻刻都得去完成。

另一方面,人作为生物界的最高形式,人的需要具有不同于动物需要的特殊性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②动物的需要只能以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来满足;而人的需要则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人对需要对象和满足方式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正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迫使人与人进行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劳动协作,从而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可见,从产生机制上来看,人的需要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类,自然需要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天然形成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由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并满足的需要。自然需要是社会需要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社会需要是自然需要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发展和升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就不会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制约。但人毕竟是脱离动物界的社会人,人的本质需要是社会需要,这使人的自然需要不断超越了纯粹的先天性和遗传性。正如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③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必然性”。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④人总在需要的驱使下从事某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推动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已经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⑤在此,第一个需要就是指吃喝住穿等满足生存性的自然需要,满足自然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它也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当第一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社会需要,这些社会需要促使人不断进行政治交往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的需要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而且体现在它是历史发展的本源动力。

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键

在哲学上,“价值”是反映作为客体的外部客观事物对于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⑥人的需要表达了人的主体意向,是形成价值关系的最初原因;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递进性,是促使价值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人的需要是否满足和满足的程度大小,是价值评价高低的决定因素,所以说,价值关系的形成、发展及评价都是以人的需要为内在尺度。价值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界定的,一旦价值离开了人的需要,外部客观事物就无所谓意义和价值。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程度的总的看法、根本观点,是关于价值标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价值观为人们提供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好坏、对错的评价标准和原则,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灵魂,也构成社会成员的内心信仰和思想动力。作为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的价值观,它植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在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反映,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价值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期实践中,由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需要,因而形成多种价值观。多元化的价值观有核心与非核心的划分,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占主导地位的并得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接受和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共同倡导的价值共识、价值标准和价值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具有凝聚价值共识,规范价值目标,引导价值追求的强大功能。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它的强大功能,必须让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民群众)掌握,即实现大众化,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马克思告诉我们:“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⑦从人的需要理论来看,抓住人本身需要的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而彻底的理论就能说服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掌握和实践。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往往与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直接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国人民现实需要的集中反映,又是当代中国人民的需要在价值观念上的抽象,这说明关注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和根本目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