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老屋上的历史亟待拯救
此次有关专家学者在实地踏勘活动中发现,金溪县很多村落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代风格且格局完整,古建筑成片的古村落多达40余座,古祠堂100余座、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30余座、古民居1万余幢。
在金溪县琉璃乡蒲塘古村,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名荐天朝”旌义坊。光明日报通讯员 邓兴东摄
金溪县合市镇东岗古村的石墩。光明日报通讯员 邓兴东摄
“没想到金溪藏着那么多独具特色、格局完整的古村落;也没想到一些古村那么凋零、破败,如日暮挽歌。”《中华遗产》杂志主编黄秀芳对记者说。
“金溪古村面临的境况并非偶然,随着乡村的青壮年涌入城镇,随着村民追求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大量历经百年的老屋无人看管,一批年代久远的古迹正悄然消失。”金溪县委书记王成兵坦言,地方党委政府如何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使之造福于民,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考题。
从2015年起,金溪县开始推行“一员护一文物”“一员管护一古村”的专人看护机制,在古村落保护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今年63岁的胡庆华是金溪县合市镇游垫村文保员。他上任后,立刻制止了非法买卖文物的“恶风”,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大问题——古建筑长年失修遭受破坏,大批手工技艺后继无人,生动的民间传说无人讲述,传统风俗逐渐淡出现实生活。
连日来行走在浒湾镇、竹桥村、游垫村等金溪最典型的古村落,相关专家学者、媒体记者遗憾地发现,许多村子、院落整齐但寂寥无人;诸多古建筑人去屋倒几成废墟。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是——这么讲究的古村落和老房子,如此厚重的文化传承,太应该保住了!
古村落保护的新处方
安排专款用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及保护规划;确保文保员和传统村落看护员的工资到位;集中开展打击文物盗窃、倒卖专项行动;按照“房主出一些、政府补一些”的原则推进古村的修缮和保护……
近两年,金溪县在保护古村落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然而,与体量庞大的古村落遗存保护需求相对比,县域财政、人力和智力资源,总是显得杯水车薪。
“以前我们在呼吁保护好文化遗产时,总将引起地方重视放在首位。”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表示,“政府真重视后,许多问题依然是县域力量解决不了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心,已经从呼吁观念认同,逐步向为地方出实招转变了。”
为了更好地将保护措施落实到位,一场别开生面的“认修会”在金溪县游垫村胡氏祠堂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坐在板凳上,以“接力”的形式“认领”老宅,再通过个人资源和学术影响把认修工作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历时数月义务在金溪开展传统村落群全面摸底和整体价值挖掘工作,先后引入了122位专家参与研究,拍摄了1.2万张档案照片和100分钟视频资料,完成了15个村子的档案整理。
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有一些“四两拨千斤”的事情也可以先做起来。比如,能否尝试将“金溪传统村落群”列为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试点,使之成为利用数字技术的文化遗产范例。
“借助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让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在社会建设、文化重构中得到有效发挥。”付清远建议。 (光明日报记者 董 城 胡晓军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何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