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⑧这个表述强调了在新阶段,要增强文化自信,要在绵延不绝、内涵极其丰富的中华文化中寻找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对民族、国家和个人都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先进的文化能赋予一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确立自身在全球文化中的身份认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基于历史经验,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可取代。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文化对经济建设等方面都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文化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千年智慧的治理经验,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诸多启迪和启发。
最后,文化有潜移默化的“化”人和育人作用。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赋予人奋发昂扬的正能量。先进的文化还能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不忘本来、融合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虽然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决定的,但文化也有着相对独立性,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文化自信也是如此。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就是我们应该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些人说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如仁义礼智信、善良、坚忍等优良基因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化交流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条件,在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对比借鉴中才有可能增强文化自信;“明者因时而变”,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其特色和灵魂。因此,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要注意文化的自觉、交流和创新,既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在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时吸取有益的部分,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不忘本来—文化自觉。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指出“弗失固有之血脉”,“固有之血脉”就是指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中的优良基因和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⑩,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在文化多元化和思想多样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最根本的内核与核心价值观,这些精神是长期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贯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的始终。费孝通先生言:每个民族都存在着如何去认识民族自身文化的问题。诚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秀和独特的方面,当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文化自觉是在对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极的评价与认知。
首先,文化自觉就是要厘清中国文化之根脉。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规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和定位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其次,文化自觉还要紧紧把握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要正视并去除传统文化中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毛泽东的“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中的“剔除糟粕”说的就是此义。我们的文化自觉是建立在上下五千年之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通过文化自觉能够正本溯源,为中华民族积聚绵延向上和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