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党风建设对民风改善的经验启示(3)

核心提示: 为了解专家学者对于党风建设和民风改善的看法和建议,我们通过电话采访和邮件往来的方式对众多知名专家进行了意见征集。意见征集得到专家学者的热烈回应,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在此,我们摘选若干重要观点以座谈的形式加以刊发。

北京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 刘汉峰

民风培育要尊重民间文化传统

八项规定的出台是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序曲,是卓有成效的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规定的实施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对引领改善民风也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但民风与党风毕竟不同,引领民风改善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风是社会风气的一部分,引领民风应在寻求党和群众的思想共识基础上,形成价值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其历史经验之一,就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用中国的方式方法,解决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思想的大问题。解决民风引领问题,关键也在于要以思想引领实现风气引领。

其次,群众的分层决定了群众利益的多样化,做群众工作切忌短期行为,切忌利字当头,切忌无原则地讲实惠,一定要有长远眼光、长远办法,绝不能为谋求短期之利而牺牲党的长远发展大计。对群众不能只讲利,也要讲义,群众正确义利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了,好的民风也就形成了。

再次,民风的形成是一种文化,引导民风要尊重民间文化传统。良好民风形成的重要环节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引领过程中,党的政策要符合民主、法治的要求,要在尊重、激励、促进上下功夫,不搞“划线”和“一刀切”,要鼓励展示不同境界的民风,鼓励良好民风文化的形成。

最后,党风建设的经验不能简单地直接移植到民风培育中去。群众不是政党,不是政治组织,其松散的社会联系方式决定了其风气的发展是渐进、缓慢的过程,培育民风将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新思路。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 李永忠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几个效应

八项规定的出台堪比2300年前的“徙木立信”。三年多过去了,据中央纪委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年多来,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11.4万多起、人员15.1万余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5万余人。三年多来,全国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名片效应。八项规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发出的一张“名片”,现已得到广泛认同。二是“四风”好转效应。高价烟酒应声而降,高级会所门可罗雀,高档消费不再风光,公款吃喝大大减少。“四风”等不良风气明显遏制是最好的证明。 三是不敢腐的收敛效应。打虎拍蝇同时推进,露头就打,动辄则咎,处理人数不断上升,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有效改善。四是纪律前置,即把纪律挺在前面的效应。在道德高线下拉的情况下,十八大以来所发起的反攻,从严肃纪律开始。通过坚守纪律红线,减轻了死守法律底线的压力。新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在严格的纪律面前,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面前,在前所未有的他律面前,开始由不自觉向比较自觉、由强力外部约束向努力自我约束的艰难转向。五是公信力逐步恢复的效应。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提振了党心、军心、民心,逐渐恢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从整体来看,出现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压倒性态势开始形成的良好局面。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当前各地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仍处在治标为主的阶段,不少官员还处在不敢为的阶段,还没到不能为、不愿为以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已然变成习惯的阶段。为此,必须把八项规定精神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必须完成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向。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申唯佳]
标签: 党风   民风   启示   经验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