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就是要实现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风气变革,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推动全党全社会优良风气的养成。2015年,我国社会在道德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相比前几年,伦理争议事件数量有所减少、影响程度有所减弱。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它与我们党和国家在“反腐败”和“树新风”方面的努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党风正则民风淳,当前,党风、民风的现状如何,面临着哪些问题?党风与民风的关联度如何?如何借鉴八项规定的成功经验,树社会之新风,扬人间之正义?中央关注,百姓关心。
党风引领民风是社会普遍共识,党风的改善对社会道德风尚有着强大示范作用,公众对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优良民风社风怀着由衷期待
党风引领民风,党风正则民风淳。调查发现,党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83.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好的党风,就不会有好的民风”;74.8%的受访者认为“干部的言行举止对自己有示范作用”;70.2%的受访者认为“越是基层的干部,其言行举止对自己的示范作用越大”。
同时,76.1%的受访者认为“越是改革的深化期,党风对民风的影响越大”。这表明,越是在经济转型发展、
社会道德重建的关键时期,公众越需要道德标准上的标杆和准绳,越需要党政干部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调查走访中,许多干部提出,民风好不好,关键看党风;党风好不好,关键在干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们现在讲的党风政风,根本上还是党风。党风与民风社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是关键、是前提,决定民风社风。改进作风,首先必须要抓好党风,以党风促民风。民风社风是土壤、是风向标,影响党风。“越是在基层,越是在改革深化期,为政者的德行品质就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与否。”
党政干部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品格、态度与风采,最能够感染和引领广大民众,最能够积极推动社会道德风尚向好发展
更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干部的“为人处事”、“家风家训”、“生活品行”、“工作态度”、“为官理念”五个方面的言行表现中,更多受访者认为,干部的“工作态度”(54.7%)、“为人处事”(43.9%)、“生活品行”(42.5%)会对自己产生更强的示范。一方面,更多受访者认为,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处事作风”的改观更为显著;另一方面,更多受访者表示,干部的“工作态度”、“为人处事”、“生活品行”对自己产生的示范更强。可以说,这也正是中央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党风的改善之所以会带动民风改善的内在逻辑和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得到显著改善,受访公众感受强烈,社会各界由衷支持。党风政风尤其是干部作风的改善,正在为民风社风改善发挥着积极引领作用
83.3%的受访者认为,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我们的党风在总体上取得了明显改善。其中,认为改善“非常明显”的占41.3%,认为改善“比较明显”的占42.0%。进一步来看,从干部的家庭作风到工作、生活、处事以及领导作风,更多受访者认为,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干部的“工作作风”(65.3%)、“生活作风”(50.0%)和
%)和“处事作风”(41.6%)的改观更为显著。相比之下,仅分别有26.4%和16.7%的受访者认为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家庭作风”的改观更为显著。采访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八项规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经验在于:一是把端正党风细化到可操作的具体要求、规定,便于落实和监督、检查以及违规处罚。二是从实施起就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及时检查、公开惩处结果,起到震慑邪恶、提升正气的作用,顺应民意,深得人心。三是步步跟进,层层深入。
八项规定对不良作风的遏制,促使传统优良作风的回归及发扬,推进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得到了社会衷心拥护,密切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提高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同时,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转变,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的改变正在悄然提速,勤俭、节约、朴素、简洁,尊老爱幼,正直,为民为公的先进行为、先进人物得到更多尊重和赞许;一些地方日渐盛行的贪图享乐、羡慕奢华之风得以收敛,黄赌毒日渐衰退;社会上污秽、浊气下降,正风正气得以伸张、发扬。
调查发现,66.4%的受访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社会民风取得了明显改善。这其中,认为“非常明显”的占25.1%,认为“比较明显”的占41.4%。具体而言,分别有73.8%、57.5%、49.5%、48.2%的受访者认为,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的实施,通过对党风的改善,进一步带动了“铺张浪费”、“人情消费”、“享乐主义”、“贪图虚荣”四类不良社会民风的好转。除此之外,还分别有45.9%、40.9%、33.8%、29.1%的受访者认为,“盲目攀比”、“不守规则”、“金钱至上”、“崇洋媚外”等社会民风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也被党风的改善所带动,并有所好转。
许多受访干部、专家对此表示,八项规定出台三年多来,社会上奢靡浪费现象变少有目共睹,节俭成为一种时尚。打开电视,大排场庆祝、大场面晚会大幅缩水;餐厅里,呼吁“光盘”的海报随处可见,有的商家甚至以打折的方式支持“光盘”;民间扭曲变味的人情消费也开始“刹车”,“谢师宴”、“升学宴”、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得到遏制;商户、企业也开始“去暴利化”,包装“去奢侈化”,努力走回归本真的“平民”路线。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与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进程加速有着必然的联系。
改善民风,公众期待领导干部更好发挥示范作用,期待高效、开放、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带动社会道德风尚提升
哪些因素影响了党风的改善对民风改善的促进作用?从受访者赞同度的平均得分上看,“领导干部的示范不够”(4.12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在众多选项中排在了第一位;其后依次是“政府办事效率不高”(4.09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干群之间沟通较少”(4.05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不足”(4.04分,介于“比较赞同”和“完全赞同”之间)、“基层干部作风改善较小”(3.93分,介于“一般”和“比较赞同”之间)。由此可见,公众对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怀着更高的期待。同时,高效、开放、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政府,将更好带动社会道德风尚提升。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党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八项规定使党员干部的作风好转了,对民风来说,起到的是引领示范作用。一方面,领导干部中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少了,民风中崇尚节俭行为多了;领导干部请客送礼的少了,民风中人文关怀的多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下基层走马观花的少了,民风中百姓的怨言少了,新的期待多了;领导干部轻车从简、占道少了,百姓中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多了……总之,执政党的作风是定向标,决定社会风气。然而社会风气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领导干部示范作用的高期待,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民众希望党风能更正一些,干部能更起表率作用。有专家表示,从中央到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态度与决心,是决定民风问题根本改变的关键,这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特色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