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清代“白发卿相”缘何受重用

核心提示: “白发卿相”,即以古稀、杖朝之高龄仍跻身高位,参与国家政务之老臣。这在清代政坛是极具普遍性的政治现象。清帝对其倚重的“白发卿相”荣宠有加。数十年政坛浮沉与经验积累,使“白发卿相”具备晚生诸臣所难以企及的政治眼光和治国韬略,是一种珍稀宝贵的政治资源。然而,他们也有着难以褪去的历史局限性和保守性。

【摘 要】“白发卿相”,即以古稀、杖朝之高龄仍跻身高位,参与国家政务之老臣。这在清代政坛是极具普遍性的政治现象。清帝对其倚重的“白发卿相”荣宠有加。数十年政坛浮沉与经验积累,使“白发卿相”具备晚生诸臣所难以企及的政治眼光和治国韬略,是一种珍稀宝贵的政治资源。然而,他们也有着难以褪去的历史局限性和保守性。

【关键词】白发卿相 倚任 致仕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称官员退休为“休致”(亦称“致仕”或“致事”)。至于“休致”时间,则多沿用周礼中“大夫七十而致事”的传统,即以七十岁为基准退休年龄,清代亦如此,且对年龄的审核更为严格。然而,“白发卿相”的现象,在清代官场却是常态,而且相沿不绝。所谓“白发卿相”,即以古稀、杖朝之年仍跻踞高位,受到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与重用,仍参与国家大政。

清帝对其倚重的“白发卿相”荣宠有加

有清一代,在朝为官者,难以计数。如以官势最炽的军机大臣和官位最崇的内阁大学士(包括封疆大吏之领袖的总督大学士)为例,乾隆朝出任军机大臣者47人(内生卒年不详者15人)。其中,年过七十者13人(含年过八十者6人),占41%。光绪朝出任军机大臣者36人。其中,年过七十者13人(含年过八十者3人),占36%。乾隆朝出任大学士者60人(内生卒年不详者17人),其中,年过七十者24人(含年过八十者10人),占56%。如以地方总督大学士者12人(内生卒年不详者5人)计之,其中,年过七十者4人(含年过八十者1人),占57%,二者相差不多,但均已过半。光绪朝出任大学士者34人(内生卒年不详者6人),其中,年过七十者17人(含年过八十者4人),占61%。而如以地方总督大学士(即有大学士阁衔,但不入阁办事,仍留地方为总督者)者5人(内生卒年不详者1人)计之,其中,年过七十者3人,占75%。

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乾隆、光绪两朝,虽时代背景不同,但“白发卿相”所占比重之大却如出一辙,且日渐突出。二是从两朝军机大臣中“白发卿相”的民族成分来看,乾隆朝有满洲7人,蒙古1人,汉人5人,汉人占比为38%。而光绪朝有满洲3人,汉人10人,汉人占比飙升至77%。可见,从乾隆到光绪,清廷对“白发卿相”的倚重,尤其是对汉族老臣的倚重愈益明显。三是同一时期,出任大学士(包括总督大学士)的“白发卿相”均多于出任军机大臣者,这主要是两种职位的功能有别,因为军机处是清帝的秘书班子,它对大臣身体和精力的要求更高罢了。四是清帝对其所倚重的“白发卿相”向来荣宠有加。如福建漳浦人蔡新(1707-1799),值上书房四十二年,乾隆帝以其“究心根柢,操履端谨,深敬礼之”。乾隆三十八年,赐其紫禁城骑马,并赐圆明园澄怀园寓所。四十八年,赐其御书“黄扉宿彦”匾额,并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五十年,帝辟雍讲学,御制诗内有“蔡新或备伯兄行”之句,自注曰:“今之群臣,孰可当三老五更之席者。独大学士蔡新长予四岁,或可居兄事之列。”未几,蔡新上疏乞休,帝许之,加太子太师,并三赋诗以饯。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寿诞,蔡新诣京师祝嘏,帝赐其宴同乐园及人参一斤。及归,帝命归途所经,有司具舟车护行。嘉庆元年,蔡新年九十,赐额曰“绿野恆(同‘恒’,编者注)春”,并赐以文玩珍物。由此可见,清帝对其倚重的“白发卿相”荣宠到何等地步。

清帝为何屡屡突破制度的限制,任用年逾古稀的老臣

清代官制对官员“休致”有着严格的规定。那清帝为何又屡屡突破制度的限制,而任用诸多年逾古稀甚至耄耋的老臣,使其跻踞要津、安享富贵呢?

毋庸置疑,封建统治者的任何制度和政策,都是以维护该王朝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所以清廷重用“白发卿相”的目的,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清帝笼络大臣,宣示皇恩,还要从统治者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体制和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来考查,从清帝重视儒家文化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治国经验来理解。满洲贵族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面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问题层出不穷的广土众民,亟需富有深厚文化素养和治国才能的汉臣辅佐。而“白发卿相”的古稀之人,数十年政坛浮沉与经验积累,常使其具备晚生诸臣所难以企及的政治眼光和治国韬略,实是辅佐清帝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是一种珍稀宝贵的政治资源。同时,清帝对这些“老成忠恳,补衮陈善”的耆臣给予远超常规的荣宠,既可以发挥他们的余热,起到“表率百官”的效应,又能达到“以汉治汉”从而稳定天下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先看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张廷玉(1672-1755)的例子,他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曾仕宦康雍乾三朝。康熙晚年,张廷玉累迁至刑部侍郎。雍正即位后,“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八年,首任军机大臣,每日必召入对,参与机密。史载:“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雍正)所倚。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乾隆二年,命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赐号勤宣。寻谕:“廷玉年已过七十,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直至乾隆十四年,张廷玉方以七十八岁高龄休致。《清史稿》论曰:“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庶政修举,宇内乂安,遂乃受遗命,侑大烝,可谓极心膂股肱之重矣。”

再看乾嘉两朝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王杰(1725-1805),王杰是陕西韩城人,乾隆五十一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寻任东阁大学士。嘉庆五年,杰以年老体衰乞休,帝温语慰留,许其拄杖入朝。七年再请,终允休致,时杰已七十八岁高龄。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既不结党营私,也不趋炎附势。时权臣和珅弄权,满朝为之噤声,王杰独不然。“遇有不可,辄力争。”嘉庆帝亲政之始,即命翦除和珅,王杰积极查办此案,终令和珅伏法。又嘉庆初年,白莲教大起义此伏彼起,如火如荼,成为困扰清廷的军政要务。王杰为此上疏献计“去乡勇之名而为召募之实”,并主张怀柔政策,最终扑灭了蔓延五省、历时九年的农民大起义。八年,王杰致仕返乡。行前,嘉庆帝赏其先帝御前陈设的玉鸠杖一枝、内府人参一斤,并赋诗二首,以宠其行。诗曰:“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枢庭久值宣纶綍,讲幄昔从授简编。”“屡蒙恩旨掌文衡,艺苑群瞻桃李荣。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其中,对王杰的倚任与赞赏不言自明。

晚清时,洋务运动的领袖、总督大学士湖南湘乡曾国藩、安徽合肥李鸿章、湖南湘阴左宗棠、直隶南皮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其中李鸿章(1823-1901),更是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不论这些赞美有多过誉,但年逾古稀的李鸿章,直至晚年仍叱咤晚清政坛,历经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其离世的光绪二十七年,其仍以七十九岁的高龄,身兼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及督办政务处大臣等要职,对晚清王朝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说,张廷玉辈,仕宦于清前期,正值清王朝蒸蒸日上之际。诸多典章制度、政策法规,均属草创。正是在他们的辅弼下,清王朝实现了政治的大一统、文化的集大成、经济的大变革,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础,继而走向世人称羡的“康乾盛世”。王杰诸人,仕宦于乾嘉之际,正值清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时期。面对吏治的腐败、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动荡,他们以毕生的政治智慧,为君主建言献策,力挽“嘉道中衰”之狂澜。李鸿章等人,遭逢晚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肩负着“御侮”和“求强”的双重使命,憧憬着“同光中兴”的帝业大梦,于内政外交的纷繁事务中折冲樽俎。终其一生,虽难扶大厦之将倾,却为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近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些从黑发到白发的卿相大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白发卿相”导致高级官僚阶层老龄化

“白发卿相”,位极人臣,以一身之先,为群臣所不能为之事功,享群臣所不得享之荣宠。宦海沉浮数十载,功绩与荣宠相埒。但这并不意味着“白发卿相”在历史大潮中总能占尽先机,成为顺应潮流的弄潮儿。恰恰相反,在诸多方面,他们有着难以褪去的历史局限性和保守性。给后人留下的负面影响,也是既深且巨的。

以“白发卿相”在朝之隆望,朝野上下争趋附焉,易生朋党之患。若唐代的“牛李党争”,以对方之是为非、以对方之非为是,互相攻讦。既削弱皇权,影响决策,又浪费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对朝臣结党一事,清代诸帝深恶痛绝。雍正二年七月,御制颁发《朋党论》,对此大加挞伐。不料,雍正帝倚为股肱重臣的鄂尔泰、张廷玉,却在乾隆初年渐呈鄂、张党争之势,“分朋引类,阴为角斗”,每每偾事误公。对此,乾隆皇帝深恶痛斥,直到十年鄂尔泰病逝,十四年张廷玉休致,此患方除。

以汉官为主体的“白发卿相”,在历史的滚滚大潮面前,往往表现出较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他们或对某些开创事业抱持一种阻挠的姿态,或在国家危难关头,不识大局,不知进取。前者如事关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平准战役中,先是康熙帝“力排众议”,坚持派十四子胤祯驱准保藏;后有乾隆皇帝在解决内乱中的准噶尔势力时,“在廷诸臣,惟大学士傅恒与朕协力赞画,余无不意存畏葸”。这其中必有不少“白发卿相”狃于久安,不复振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光绪朝体仁阁大学士徐桐,作为帝师和理学家,他反对维新变法,恶西学如仇雠,声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凡门人言新政者,皆屏不令入谒”。但此人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礼遇,“以其耆臣硕望,朝见时令近侍扶掖以宠之”,“大事皆决于桐”。结果在徐桐等人的鼓动下,慈禧下诏与八国列强同时开战,酿成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影响巨大的“庚子事变”。

“白发卿相”现象的普遍存在,必然导致高级官僚阶层的老龄化。满朝文武,泰半皆是年逾古稀甚至耄耋之龄。一方面,阻滞了新生代人才的进身阶梯,不利于官僚群体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行政机能的老化、僵化,势必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曹振镛(1755-1835),仕宦乾嘉道三朝,显达于道光朝,其晚年恩遇之隆,令朝臣侧目。门生问其故,曹某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不仅如此,其门生后辈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兴!”这种贪恋高位、无所作为的“白发卿相”,无疑也是历史的绊脚石。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马维熙对本文亦多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②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③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昆冈:《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申唯佳]
标签: 白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