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省域,任何区域在发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种种制约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通过发展战略上的“精准定位”,来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关乎区域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也被视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省域,任何区域在发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种种制约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通过发展战略上的“精准定位”,来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关乎区域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也被视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城市定位不当引致衰败的典型案例:鄂尔多斯与黄石
2016年,中国城市衰败十大城市排行榜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鄂尔多斯位居榜首,这个曾经称为最富的城市,在2009年GDP突破2000亿元,超过香港。2010年,全市金融产业增加值为66.03亿元。在当时“黑金资源”煤炭产业资金的支撑下,房地产业投资规模爆发,物价水涨船高。但在改革的时代进程中,实体经济下行,煤炭价格下跌后,随之崩溃的是房地产业,供给超过了实际的需求,短短几年的光景,现在出现的是仅房地产业,新房空置率达到97%,尤其是康巴什新区,当时规划时城市定位人口达到100万人,投资50亿元,作为鄂尔多斯对外宣传的市中心,现在却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为典型展示区。
认真分析原因,可以明确的看到,鄂尔多斯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煤炭带来的巨额财富,可是城市发展中错误定位,挥霍在房地产市场里。在楼市出现低迷发展时,富裕煤都陷进债务危机。仅仅依托煤炭资源,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粗放生产,导致环境恶化,产能落后,之后定位投机房地产买卖,错误的城市定位,让鄂尔多斯的发展之路步入歧途。
同样存在城市定位失败的湖北黄石。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其丰富的煤、铁、铜、钴、金、锶、铅、锌、硅灰石等矿藏,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矿冶之乡”“水泥故里”之美誉,可以说,各种矿产资源成就了黄石一段时期的辉煌,经济发展在省内排名前列。但是,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企业的长期开山挖矿,使得享有江南聚宝盆美誉的黄石市,在城市定位中逐步走到了“矿竭城衰”的边缘,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给黄石生态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矿山、灰尘弥漫的山道、伤痕累累的土地、长满荒草的坑口,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积累了沉重的环境保护负担,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石由此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矿竭城衰的湖北黄石,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对资源的依赖性,未做好城市未来发展的精准定位,导致隐患存在。
战略定位成功的典型案例——河北
精准定位谋划发展蓝图
精准的战略定位,来自于对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和自身特点优势的清醒认识,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发展中找准位置,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翱翔九天。近年来,河北及时把握京津冀协同推进的大好机遇,精准定位谋划发展蓝图,积极拥抱京津冀一体化,便是一个战略定位成功的典型。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红遍京畿大地的热词。两年多来,三地政府部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聚焦中央下发的《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一张图”“一盘棋”“一个共同目标”的部署加快建设步伐,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对河北来讲,尤其如此,下力气防污治霾、压缩过剩产能、补齐交通短板、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一项项政策举措,一个个工作亮点,折射着河北人民积极拥抱京津冀一体化的火热激情。的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不但为破解一些困扰多年的发展瓶颈找到了出路,更让河北信心倍增,迸发出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的强劲活力。“我们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大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要事,河北正成为国内外关注、投资者青睐的热土。”2016年河北省两会期间,省长张庆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容格外引人注目。
谋定而后动。河北省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头等大事,首先是要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协同发展规划体系。在中央制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河北的总体功能定位被确定为“三区一基地”,即: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对此,“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是国家第一次明确界定河北的功能定位,河北省围绕落实上述四大功能定位,编制了4个专项规划,目前除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规划需由国家审批,其他三个规划已经正式印发实施,这标志着河北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