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黄月平
话题嘉宾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金定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樊泽民: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讲师
话题缘起
近年来,随着90后开始步入社会,他们的社会形象、生活选择、职场表现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人对90后沉迷的“二次元”文化直呼“看不懂”;有人认为90后是家中青春期超常的孩子、职场冷漠的新人;还有人认为,90后比较现实、功利化,缺乏理性信念,等等。究竟该怎样客观理性认识90后的特征,看懂和读懂90后,本刊特邀专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解读。——编者
高度分散化的90后:
个体化是90后最大的特点。不可用90后群体内部的某一特定小特征去总体标榜已高度分散化的90后青年群体
主持人:近年来,关于90后的话题开始浮出水面。从现实看,随着80后已经渐渐人到中年,中国青年的主力已经从80后转向了90后。应怎样界定90后的代际特征?
张颐武:当前,90后呈现的一些特点开始成为社会讨论话题。虽然以代际来划分人群确实存在一些局限,但这还是一个有价值的参照。因为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社会的发展状况不同都会给人们带来重要的影响,一代人的成长路径也会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会表现出更多的共同点和相似性,而且也会体现出和上下不同的几代人的代际差异性。这些体现为一般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和经验,值得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今天的90后已经开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彰显其存在,也会在未来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樊泽民:我认为,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90后是一个内部高度分化的群体,“标签式”的总体定性的意义远劣于分层意义上的微观确认。90后承接当今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他们个体化的兴起具有标志性意义,也是其最大特点。个体化兴起的结果是群体的碎片化、原子化。相比80后内部还因社会不发达而不能主动选择,只能接受具有相似性的资源供给,形成部分群体性认同与共识,90后内部从一开始就在资源多元化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解构了群体共识。90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取向、文化圈子、身份认同等多领域都表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层次化,因此不可用90后群体内部的某一特定的、易被舆论捕获的小特征,去总体标榜已高度分散化的90后群体。90后代表着一个特定群体,但对这个群体严谨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还不多、不够深入。当下一些流传于网络和媒介中的90后研究报告,总体来讲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研究误区和困局。
被表达的90后:
90后暂时没有自己的代言人,总是被一些媒体在道德和商业的混乱驱动中随意制造和粗暴定义
主持人:近几年,随着90后开始步入社会,社会和媒体对90后的表现有很多评价,褒贬不一,怎样看待舆论环境中的90后?
金定海:随着人们对90后的认识不断加深,“90后”这一名词更多体现出的是社会化意义,是指这十年间出生的孩子大多有孤傲、叛逆、个性、不随大流的特质。由于他们一直处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大多来自“长辈”和媒体之口。2012年,90后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社会,意味着他们以社会主体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公众对90后的关注更加严苛,批评也更集中,90后们需要面对这些批评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90后群体被乱贴标签,负面报道居多。标签是符号化的表达,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标签,但是对一代人贴标签应该始于80后,而到90后这一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于是,我们看到在90后整个一代人身上有了“非主流”、“脑残”、“炫富”、“90后是缺失真正偶像的一代”、“是金钱观不正确的一代”、“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一代”等诸多标签。当网络和手机成为人们重要的媒介工具后,人人都可以是媒体发言人。不论大众媒体抑或自媒体对90后都有诸多关注。然而在这些报道中,能够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闻多是关于90后的负面报道,如90后撞车、90后殴打老人,甚至还将某些事件概括为“摸奶门”、“脱裤门”等,这些负面报道给90后一代人赋予了“自我”“另类”“冲动”的形象。当这些新闻出现时人们批评的声音也随之到来,社会大众认为90后比80后更是“垮掉的一代”,认为他们是没有社会担当、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这些负面报道造成社会对90后的各种担忧,更重要的是给90后形成巨大的压力,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到目前为止,90后是失语的一代,也是匿名的一代,他们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他们的声音淹没在“长辈们”的话语中,在主流媒体上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每一代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失语状态,然而他们的这种失语状态很容易导致话语权被成人所“强暴”与“掠夺”。90后暂时没有自己的代言人,意味着人们对90后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随意表达。这样的失语状态是危险的,因为90后群体总是被一些媒体在道德和商业的混乱驱动中随意制造和粗暴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