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文化篇 > 正文

习近平剖析:科技成果转化不力,症结在哪儿?(2)

突破李约瑟难题,破解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难题是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来的。李约瑟是对中国科技史研究有着杰出贡献的权威专家,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演,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所以,对李约瑟难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无可否认,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创新能力正在奋力直追,但重大创新成果与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第一大国的地位远远不相称,也与中国庞大的研究人才队伍基数不吻合。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透露中国国内现在每年培养的工程师的数量,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截至2014年,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已达5550多万人,占中国人才队伍总数的45.6%,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1∶36∶53,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到68.6%。特别是最近5年来,中国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60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近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105.57万人,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人员945.15万人。

为什么这支雄霸全球的人才队伍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于美国和欧盟,却迟迟不能诞生与之相匹配的重大成就?这是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到临终前也没有得到解答的难题,因此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2005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5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钱学森本人于1911年生于中国上海,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同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其最重视的学生。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并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5年,钱学森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但受到当时美国政府部门和军方的阻挠。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与美国在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认为“钱学森到哪里都顶5个美军师”,事实证明,这一判断远远低估了杰出人才对科技创新的贡献——钱学森后来成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有人认为,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习近平   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