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民粹主义具有观点的极端性,情感的煽动性,群体的模糊性,传播的发散性和目标的恒久性等特征,是国际政治生态与国内问题结合,基于网络技术发展催生的产物。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 国际政治 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网络民粹主义,顾名思义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一种对抗社会精英和政府等权力阶层的大众思潮。由于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极易形成底层的某种普遍认同,从而对政府的正常运行造成桎梏。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下,针对某些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纷争和涉及大众民生事务,常常发出极端声音,从而对政府决策和问题解决带来一定的困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交流平台的多样化,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必须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寻找到破解路径。否则,其带来的危害可能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网络已成为民粹主义的重要传播平台
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国际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解体导致两极对抗消失形成的美国独大,各种被掩盖的矛盾多点频发,不仅导致国际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态势,很多国家内部也因各类问题而引发剧烈的矛盾冲突。
以社会冲突的视角看,由于对世界认知和利益占有的差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天然沟壑,特别是处于金字塔式社会结构巨大基座的广大平民与顶尖的极少数精英间,通常存在天然对立甚至冲突。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格局或社会治理中,平民与精英之间多数时候是相对平静从属和被从属的,但也常常以剧烈的暴力冲突方式呈现,充分反映了平民与精英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天然存在的。国外多数国家也大致如此。民粹主义这一词汇缘起于国外并一度盛行即可说明这点。因此,如何加以疏导和平复,是一切民族国家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就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生态而言,其中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国内局势的外溢现象日益凸显,而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化消息发布方式,使得一些信息的传播存在着极大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普通民众在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过程中,或是不愿判断或是难以判断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甚至依据自己的价值喜好来选择信息,从而导致某种具有共同特质且极易引起共鸣的信息受到高度信任并广泛传播,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共同认知。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信息在不断转发过程中被加入一些非原有素材,逐渐偏离原有的事实本身,将舆论的焦点引向原本内心不满却无处发泄的世界。事实上,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传播各种思潮的最为重要平台,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交织,甚至一些激进人员以网络为平台传播极端思想,最终导致了以反政府、反社会和反人类的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泛滥。尽管我们不能将这些都归结为民粹主义的果实,但是,其成因与极端民粹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将自身的价值观奉为神灵,欲将其推行至世界每个国家,网络成为其传播自身价值的重要路径。由于各国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西方国家的宣传手法隐蔽而巧妙,使得一些缺乏对西方价值具有理性认识的人群对此趋之若鹜,并逐渐形成一股网上思潮。这种思潮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执政和社会稳定都可带来一定的影响。
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
当今国际政治生态下的网络民粹主义,因各国的政治生态的差异性和问题迥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就其最本质的内涵和表征看,依然可以归纳梳理出具有共通性的基本特征。
一是观点的极端性。民粹主义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以极具攻击性的极端观点吸睛。应该说,由于人们对世界和社会认知的不同,理念和观点存在差异实属正常。而理性表达不同观点,既是法律允许的也是世间常理。但是,民粹主义者为了达到其攻击对手的目的,常常就广大平民关注的问题以非常规的视角和理念加以表达,呈现出极端性。
二是情感的煽动性。主要表现在利用某一广大民众关注的领域或焦点煽动情感汇聚共识。俗话说,屁股决定大脑,其意指因所居地位的不同,其对事物的看法也必然有所差异。平民利益与精英利益的差异常常导致在一些领域与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处于弱势地位的平民群体只有汇聚力量才有可能在对抗中取得优势,而现代网络给这种力量汇聚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网络发布一些群体关注相关事件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或视频,获得情感上的认知而趋于理念的认同。从而将松散无形的人群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
三是群体的模糊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处于网络各端口的绝大多数个体之间并不熟识,他们只是因共同的认知而聚集在某一特定的交流平台。尽管他们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意见,并呈现出某种社会价值取向,但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化特点,虽然可以将其社会属性定性为民粹主义,但却很难确定这一人群的自然属性。
四是传播的发散性。由于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是以高度的交互性、形态多样性、方式灵活性的形式呈现的,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可成为信息发布者,且不仅可以点对点地发布,更可以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方式发布。而信息接受者的相继转发,则使得信息的传播形态呈现几何叠加式的发散性。加之互联网的无国界性,某一事件的影响,则具有国际性。
五是目标的恒久型。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目标总体而言是恒定的,即对抗精英和政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其具体目标而言却常常是不固定的,随着问题焦点的转移而转移。然而,这种看似飘忽不定的目标,依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即通过自身理念的强调,在宣泄中形成某种舆论导向,以此影响政府的决策。
网络民粹主义的主要负面效应或危害
在当前国际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下,网络民粹主义正在迅猛发展,不仅在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兴起,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国家也展现出新的活力。我国国内近年来民粹主义也开始日益盛行,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网络民粹主义更是方兴未艾。不可否认,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确实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公权力滥用和官员腐败严重等社会现象,使得处于社会低端层面的广大平民,出现了仇富和仇官甚至仇恨政府的现象。而一些社会精英言论的泡沫破碎,更使得一些维护体制的言论受到广泛攻击。在力量对比悬殊和抗争渠道有限的情况下,网络虚拟性和不负责任性使其成为表达不满情绪的重要渠道,且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非理性化,极具攻击性、诋毁性和煽动性,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冲击力。总体而言,网络民粹主义造成的现实和潜在负面效应或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国际层面而言,可能导致新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弥漫于西方的以反伊斯兰和反移民为代表的民粹主义,越来越通过网络泛滥走向台面,这是典型的宗教与文明冲突在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而反移民倾向则是社会保守化的典型反映。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或弱化,必然导致东西方和宗教文明冲突,这无疑将影响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对世界安全态势带来巨大冲击,甚至成为诱发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泛滥。
就国内层面而言,问题可能更为复杂,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更多。一是造成社会阶层对抗而导致社会疏离,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整体性是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二是极易导致社会认知的偏执和非理性化。三是严重干扰政府的施政行为和政策选择。
应对网络民粹主义泛滥与威胁的几点思考
网络民粹主义的泛滥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并寻找到有效的应对路径。为此,既要客观认识和看待网络民粹主义,分清是非、扬善惩恶,也要通过各种路径提高和完善政府的执政能力,缓解、弱化和遏制网络民粹主义的泛滥。
国际上,要想遏制民粹主义的泛滥,最为关键的就是要通过建立公正的国际秩序,化解各种矛盾,消除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思潮,促进民族和宗教和解。摒弃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以合作促进相互间的了解,以共赢理念去和谐相处。同时,依据国内问题外溢特点,构建国际舆论监控和评估机制,并与国内问题相结合加以研判,适时实施战略预警,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问题国内化的影响和冲击。
在国内,一是理性认识和看待网络民粹主义,正确区分善意民意和极端民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网了。”这就充分说明,网络是表达民意的一个窗口和渠道,必须分清什么是善意的民意表达和什么是恶意的搅局。只有这样,才能既维护广大网民参政议政和监督政府官员施政的热情,也可有效地遏制极端网络民粹主义泛滥。
二是构建合理畅通的官民对话渠道和民意表达沟通机制,疏导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人民政府,倾听人民的意见是理所应当的,不能将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一概视为是对政府执政的干扰。必须建立疏导意识而非封堵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了广大民众表达善意民意的热情,也可使得网络民粹主义得到有效的疏导。
三是改善政府执政水平,杜绝公权力滥用,建立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使网络民粹主义无的放矢。只有努力改善政府的执政能力,杜绝官员的一切非法行为,建立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民粹主义就难以寻找到攻击政府的目标,其攻击也难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从而使其被天然弱化。
四是建立快捷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抢占舆论高地,阻隔网络民粹主义的非理性信息蔓延。政府各部门应该第一时间抢占舆论高地和话语权,及时阻隔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不给网络民粹主义的非理性信息蔓延提供机会。
五是加强官方媒体管控,净化媒体传播环境,防止政治娱乐化倾向,以正确的声音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认知。各类媒体应该恪守职业操守,净化传播环境,发挥媒体的正确引导舆论的功能,并树立起良好的传播形象。
总之,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各方做出应有的努力,更需要通过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缓解和弱化聚集民众间的怨气,形成更具向心力的思维倾向。而这一切既需要智慧,也需要耐心。
(作者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执行所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6年4月19日。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