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电影市场何以沦为资本游戏场

核心提示: 近两年,所谓“互联网+电影+金融”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新玩法,金融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涌入电影行业,在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巨大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近两年,所谓“互联网+电影+金融”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新玩法,金融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涌入电影行业,在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巨大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建立在电影版权基础上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电影金融化、证券化、股权化等问题应运而生,使得发展空间“风光无限好”的中国电影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各路资本追逐的“战场”,甚至为了逐利不择手段。例如今年3月,《叶问3》刚上映不久,就被曝出票房造假问题。该片被查实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同时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随着《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持续发酵,幕后“金主”快鹿集团用“票房换股价”的资本运作路径随之清晰。而且与过往以影院为单位挪移票房谋利不同,本次《叶问3》资本运作路径显示其票房造假涉及投资、发行、放映多方合谋,电影本身已沦为资本游戏的外壳。

资本的本能就是追逐利润最大化,这种基于本能而缺乏任何伦理规范和要求的运作方式已在当下电影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令电影业内人士感到纠结和忧虑。《叶问3》的票房游戏看似只是资本领域的问题,实质上已经以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到电影创作和内容本身。从类型延续和艺术品质来看,《叶问3》无疑是合格并且具有很多亮点的功夫片,在人物关系设计以及情怀表达上更加接近、贴近“现代”,甄子丹塑造的“暖男”形象让很多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怦然心动。但影片整体性的违规运作却连累到电影已经产生的良好口碑以及市场效应,导致应该有的票房未能有效实现出来,甚至累及《叶问》系列的品牌效应和投资方后续的影片制作。类似的还有《捉妖记》,该片上映前期积累的高口碑和长线效应随着最后阶段“幽灵场”的曝光急速跌落,对影片形象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影响,甚或会波及续集的市场表现。

电影是内容生产,进入电影界的资本不可无限制地任性乃至狂妄,必须学会尊重电影本身,尊重电影作为一种内容生产的逻辑和要求。唯有如此,资本与电影的有效对接才有可能实现共赢,才能实现1+1大于2。如果对资本及其资本游戏骄纵置之,那么电影业界辛辛苦苦几十年建立起的市场规范、秩序将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改变乃至颠覆。可以说,资本游戏带给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和风险是整体性、系统性的。过去电影发展不曾遇到过的各种新玩法、新情况、新现象在此背景下会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带动电影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会引起乱象,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认识层面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中国电影发展速度过快可能引发的各种潜在性风险应该而且必须引起我们的前瞻性思考和警惕。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跨越式的市场增长与正在完善的市场规范尚不完全匹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期的磨合才能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和细化。资本乱象虽是产业初期和市场经济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但若对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就有可能伤害中国电影的肌体。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不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蓬勃的中国电影产业就有可能受到干扰,偏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期所取得的成果也有可能毁于一旦。

中国电影亟需建立完善、细化、可操作、可监控的市场规范,这是关乎电影产业根本的制度性问题。然而,当前无论是我们的电影立法,还是相关的政策机制,有效防范和应对的手段和措施都是有限的、滞后的。就《电影产业促进法》而言,对违规给电影市场造成的风险尚估计不足,处罚力度也偏低,缺乏制衡和惩治违规资本运作的法理机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为了中国电影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应该有前瞻性的布局和对策。如是,或许可以对某些违规者及其侥幸心理起到震慑性作用,有效维护中国电影市场的规范、透明和有序。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谭峰]
标签: 游戏场   资本   电影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