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中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进展与思路建议

核心提示: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许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是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比如,越是贫困的地区,政府教育投入也越少,个体接受教育的意识也比较落后,导致教育整体水平较低。

近年来,中国在努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的同时,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缩小教育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中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

1949年,中国80%的人口是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仅有20%和6%。为尽快改善教育落后的状况,中国将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低重心、以农村为重点的思路,始终坚持“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尤其注重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提升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鲜明地体现了公平的政策导向。但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制约,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还有数量庞大的文盲群体。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现实要求出发,继续坚定地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1993年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自此,“两基”就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各级政府的广泛动员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底,全国总体上实现了“两基”目标。之后,中国继续对剩下的地区进行“两基”攻坚,并逐步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到2008年实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

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也不断提升。1998年,中国适应发展阶段新要求,加快发展高等教育,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2005年以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2010年以来,又集中力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最近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总体来看,通过扩大教育普及,越来越多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了更高层级的教育。

不过,由于中国教育长期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事实上形成了非均衡的发展道路。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中国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既注重普及,又集中优质资源,建设一批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并把优秀的学生集中在这些重点学校,在经济追赶阶段和社会分化不大的背景下,这种发展思路是必要的,也是公平有效的。但是非均衡的发展道路并未培育出适应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要求的创新型人才,而且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人群之间收入差距与其教育差距的相互加强,可能又会导致巨大的社会不公问题。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方面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上采取了缩小教育差距的重大举措。

中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政策和进展

由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属性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对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分类指导,逐步建立了一套教育公平政策体系。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后,中国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将义务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抓住办学条件、师资、生源、管理四个环节,按照均等化的要求,努力缩小差距。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国约900个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认定。

推进办学条件均衡。2007年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设备、图书和校舍基本达标的目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推进师资均衡。首先是拓展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师补充渠道。为解决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短缺、结构矛盾突出、素质低等问题,2006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中国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聘期3年,2015年中央特岗计划在全国招聘约7万名。

其次是对在艰苦地区和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主要是吸引优秀人才到艰苦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稳定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为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提供周转宿舍,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等等。

最后是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加快缩小师资差距,中国积极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交流轮岗制度,明确提出达到规定年限的教师均应交流轮岗,城镇学校、优质学校交流轮岗的教师比例不低于10%,等等,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山西、江西、湖南、甘肃等地已经列出明确的工作计划,中国正在制定措施,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各地基层积极探索校长教师交流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定期流动、支教、对口支援、教育联盟、走教制度、送教下乡及优质教师资源辐射等方式。为配合做好校长教师交流,许多地方探索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校长和教师人事关系与聘任交流,统一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社保待遇,统一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推进生源均衡。一方面是实行划片招生,坚持免试入学。中国各地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督促落实免试就近入学的规定。在考试方面,提出禁止入学考试、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等要求;在招生方面,特别针对“小升初”等突出问题提出初中划片招生的要求,即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交通状况、学校规模等因素,依据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辖区内每一所初中划定对口小学(单校划片),或者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

另一方面是实行重点高中指标到校。为缓解一些家庭对优质初中的不合理追求,一些地方探索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解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让每个初中的尖子生都能获得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取得积极成效。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明确提出,要将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3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并逐步扩大分配比例,有的地方还实行初高中分设,有的开展九年一贯制办学。这些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小学升初中的择校压力,引导初中走向均衡发展。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首先是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地鼓励优质学校采取不同形式,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有的在区域内按照就近原则,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合成片,协同办学,实现优秀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的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带头作用,开展区域资源共享、学段衔接和集群特色研究工作,提高区域整体办学水平。有的建立学校教学联盟,在联盟内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其次是通过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中国高度重视通过教育信息化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缩小教育差距,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数字教育资源。2014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74%,偏远地区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中国   进展   思路   建议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