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独家】网络民粹主义的国际与国内危害(2)

核心提示: 网络民粹主义具有观点的极端性,情感的煽动性,群体的模糊性,传播的发散性和目标的恒久性等特征,是国际政治生态与国内问题结合,基于网络技术发展催生的产物。

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

当今国际政治生态下的网络民粹主义,因各国的政治生态的差异性和问题迥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就其最本质的内涵和表征看,依然可以归纳梳理出具有共通性的基本特征。

一是观点的极端性。民粹主义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以极具攻击性的极端观点吸睛。应该说,由于人们对世界和社会认知的不同,理念和观点存在差异实属正常。而理性表达不同观点,既是法律允许的也是世间常理。但是,民粹主义者为了达到其攻击对手的目的,常常就广大平民关注的问题以非常规的视角和理念加以表达,呈现出极端性。

二是情感的煽动性。主要表现在利用某一广大民众关注的领域或焦点煽动情感汇聚共识。俗话说,屁股决定大脑,其意指因所居地位的不同,其对事物的看法也必然有所差异。平民利益与精英利益的差异常常导致在一些领域与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处于弱势地位的平民群体只有汇聚力量才有可能在对抗中取得优势,而现代网络给这种力量汇聚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网络发布一些群体关注相关事件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或视频,获得情感上的认知而趋于理念的认同。从而将松散无形的人群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

三是群体的模糊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处于网络各端口的绝大多数个体之间并不熟识,他们只是因共同的认知而聚集在某一特定的交流平台。尽管他们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意见,并呈现出某种社会价值取向,但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化特点,虽然可以将其社会属性定性为民粹主义,但却很难确定这一人群的自然属性。

四是传播的发散性。由于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是以高度的交互性、形态多样性、方式灵活性的形式呈现的,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可成为信息发布者,且不仅可以点对点地发布,更可以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方式发布。而信息接受者的相继转发,则使得信息的传播形态呈现几何叠加式的发散性。加之互联网的无国界性,某一事件的影响,则具有国际性。

五是目标的恒久型。网络民粹主义的基本目标总体而言是恒定的,即对抗精英和政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其具体目标而言却常常是不固定的,随着问题焦点的转移而转移。然而,这种看似飘忽不定的目标,依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即通过自身理念的强调,在宣泄中形成某种舆论导向,以此影响政府的决策。

网络民粹主义的主要负面效应或危害

在当前国际政治生态的大背景下,网络民粹主义正在迅猛发展,不仅在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兴起,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国家也展现出新的活力。我国国内近年来民粹主义也开始日益盛行,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网络民粹主义更是方兴未艾。不可否认,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确实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公权力滥用和官员腐败严重等社会现象,使得处于社会低端层面的广大平民,出现了仇富和仇官甚至仇恨政府的现象。而一些社会精英言论的泡沫破碎,更使得一些维护体制的言论受到广泛攻击。在力量对比悬殊和抗争渠道有限的情况下,网络虚拟性和不负责任性使其成为表达不满情绪的重要渠道,且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非理性化,极具攻击性、诋毁性和煽动性,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冲击力。总体而言,网络民粹主义造成的现实和潜在负面效应或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就国际层面而言,可能导致新的宗教和民族冲突。弥漫于西方的以反伊斯兰和反移民为代表的民粹主义,越来越通过网络泛滥走向台面,这是典型的宗教与文明冲突在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而反移民倾向则是社会保守化的典型反映。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或弱化,必然导致东西方和宗教文明冲突,这无疑将影响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对世界安全态势带来巨大冲击,甚至成为诱发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泛滥。

就国内层面而言,问题可能更为复杂,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更多。一是造成社会阶层对抗而导致社会疏离,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整体性是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二是极易导致社会认知的偏执和非理性化。三是严重干扰政府的施政行为和政策选择。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民粹主义   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