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依托次级城市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3)

——琼海新型城镇化探索的重要经验

核心提示: 琼海城镇化实践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含义就在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一体化问题,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人口城镇化”或“土地城镇化”。

概括而言,琼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小城镇为支点和平台,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方便农村居民就近获取公共服务。过去,琼海市的财政投资主要集中于市政府所在地嘉积镇,通过规划和建设特色小镇,政府引导财政和社会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改进农村地区的道路教育、教育、医疗、供水、垃圾处理等,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让农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琼海市制定了“一镇三优”教育体系规划,提出在每个镇建设一所公立优质中学、一所公立优质小学、一所公立优质幼儿园;琼海市还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行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推行城乡安全饮水工程等,致力于改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挖掘各镇的资源禀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小镇,提升旅游吸引力。琼海市依据现有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和生态本底,提出“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着力挖掘各镇的资源禀赋,彰显风俗、传承文化、凸显特色,致力于将12个镇打造成各有特色的美丽小镇。其中,潭门镇以传承耕海守海历史、展现南海渔业文化为特色;博鳌镇致力于建成本土民居文化和国际时尚元素相结合的丝路天堂小镇;中原镇是著名侨乡,镇墟景观注重凸显南洋风情和文化元素;塔洋镇曾是县衙所在地,侧重于展现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邑文化;万泉镇位于万泉河畔,又有文曲河、沐湟河交汇,小镇建设注重凸显水乡元素。其他小镇建设也各有彰显,例如阳江镇凸显红色文化,大路镇凸显农耕文明,会山镇侧重于展示黎苗风情。

第三,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吸引企业投资,发展特色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营造政策环境。琼海市结合本地资源和生态禀赋,力求“一镇一产业”,规划了“龙寿洋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农业公园”等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政府在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方面提供支持,吸引社会投资,引导当地农民通过入股、出场地等形式,创办股份制农家乐。农业公园、农家乐既可吸纳当地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城镇化”,也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调研组在琼海考察看到,诸如龙寿洋农业公园、美雅生态村、北仍生态村、“七星伴月”生态村、“田园梦想”庄园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形成了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的大景区。

琼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显著成效

琼海市依托次级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初步成效:

一是打造了特色小镇,构建了多中心、组团式田园城市。2012年实施特色小镇建设以来,潭门、博鳌、中原、万泉、塔洋等镇启动街道美化工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建筑景观明显美化,镇墟面积均有扩大。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通过不懈努力,琼海市目前已建成1857个生态文明村,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0%,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特色小镇建设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博鳌镇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小镇”,潭门镇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原镇被住建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称号,北仍村、鱼良村被评为“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琼海市也被评为“国家旅游城市”“‘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5年8月,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琼海市作为县级单位的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向各地与会者介绍了琼海经验。

二是改进了城乡基础设施,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2012年,琼海市下发《关于在全市建设基层便民服务窗口的通知》,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全市范围内完善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布局,并向农村地区延伸布点。经过几年建设,琼海市建立了由1个市级政务服务中心、13个镇(区)政务服务中心、5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窗口、近百个代办点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就能办妥。随着特色小镇和乡村道路建设,琼海建成了300多公里的乡村绿道网络,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逐渐缩小。2016年初,琼海市的公共交通已通达133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5%;农村信用合作社自助转账终端覆盖全市189个行政村,已实现不出村就可办理转账业务;邮政网络已经实现“村村建站,户户通邮”;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99%,“户户通”覆盖率达到80%;城乡同网供水率达到76%。

三是彰显了文化特色,提升了旅游人气。琼海市发展全域旅游不是简单复制其他地方的既有模式,而是注重挖掘各镇、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本土文化脉络,探索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例如,会山镇挖掘苗族居民“三月三”传统文化和本土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以加脑村为代表的黎苗村寨文化,博鳌镇挖掘琼海民居建筑特色,注重展现青砖、雕梁、脊带、翘头等建筑元素,大园古村发掘乡贤文化,北仍村注重呈现乡愁文化。2015年,琼海市共接待游客860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20%,其中过夜人数2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8亿元,增长50%。其总游客中,乡村旅游接待314.3万人次,增长28.2%,乡村旅游收入27.1亿元,增长41.1%,乡村旅游收入在全省各市县中仅次于三亚。琼海已从过去的旅游通道转变为海南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2015年春节期间,比较偏僻的会山镇苗绣园、加脑苗族风情村也迎来了1000多名自驾游客。

四是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琼海市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改进基础设施,吸引社会投资,走出了一条旅游业和农业相融合、城市与农村相融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休闲养生、餐饮娱乐、观光采摘等绿色产业,把市民和游客吸引到乡村和百姓家中,就地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2015年,琼海市城镇新增就业872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4503人,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73%和179.7%。返乡就业4.38万人,增长261.1%;城镇登记失业率0.62%,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琼海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7元,比2014年增长10.2%,比2010年增长86%,五年来年均增长13.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2元,比2014年增长10%,比2010年增长77%,五年来年均增长1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10元,比2014年增长11%,比2010年增长98%,五年来年均增长14.6%。近年来,在港澳地区打工的一些琼海籍人员也返乡就业、创业、置业。

五是探索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积累了新经验。琼海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些新实践、新做法,在中央相关政策中也有所吸纳。2012年琼海市委出台《关于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实施意见》,提出“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强调保护生态、敬畏自然、传承文化、和谐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不可能不砍一棵树、不拆一间房,琼海市提出上述工作原则,其用意在于凸显生态为重、民生优先,划定红线,要求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总结提炼地方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要求各地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保护生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次级   城市建设   城乡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