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如何凝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力(2)

——琼海新型城镇化探索的实践价值

核心提示: 琼海从区域功能定位出发,对自己的短板、比较优势、市情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他们解放思想,突破了城镇化的常规发展路径,突破了用城市户籍人口比率衡量城镇化程度概念,创出了一条建设“田园城市”、“三不一就”新路子。这是一条保护性强、破坏性弱,矛盾少,阻力小,可持续性强,凝聚力大,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和谐、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之路。

“绿色崛起”“打造田园城市”“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琼海城镇化新路,是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权益的幸福之路

2012年,琼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具有本市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走规模扩张、农民进城的老路子,而是在充分保障城乡居民权益、特别是农民权益的原则下,紧紧依托生态优势、经济特区优势和国际旅游岛优势,开创了一条“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新路。“不砍树”,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展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先进理念,为构建“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打下基础。“不占田”,体现了对国家基本农田和农民权益的保护,为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创造了条件。“不拆房”,是对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财产权、居住权的尊重和保护,防止了因侵犯城乡居民权益,特别是侵犯农民权益,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现象发生,也防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由动力变阻力现象的发生。“就地城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体现了对农民群体权益的保护和尊重。让农民无需承受艰难融入异地城市的痛苦,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家,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均等公共服务,过上城市质量生活,体现出城乡一体化建设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为实现“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目标,琼海在先进理念指导下,对琼海的新型城镇化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即以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农业公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构建旅游绿道联通化这“四根柱子”支撑起城乡居民的“幸福之屋”。

“打造特色小镇”,即不搞“大拆大建”,依托原有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把全市12个镇全部打造成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传承、民族特点的美丽小镇,形成“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特色小镇成为了连接城乡的纽带、旅游的景点、发展产业的平台。不仅使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且使城乡居民增产增收,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点。

“农业公园建设”是统筹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琼海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通过完善提升连片田洋及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全市形成“龙寿洋农业公园”“热带滨海农业公园”和“万泉河农业公园”等三大公园,打造了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运动功能的综合体,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实现农民身份的多元化(股东、打工者、导游、厨师、服务员、老板、商贩等)与农民收入的多样化(生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农业公园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实现了“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琼海不走“弃农进城”的路子,而是把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向农村倾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现在琼海城乡供水一体化已达到90%;全市204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农村公路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90%;城市公交通达70%的行政村;95%以上的行政村通互联网;“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覆盖全域自然村;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推行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完成改厕62559户(包括三格式和沼气式),占全市家庭总户数的75%。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全省排名第一。由市、镇、片区和代办点组成的四级服务网络,让老百姓不出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集政务服务、涉农信息发布、法律咨询、科技务农和社会事务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优质服务,彻底把群众上市区、上集镇找服务转变为职能部门下村送服务。城区优秀教师和医生到村镇支教、坐诊。每个镇都建立了优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分别达99.4%和99.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让农民享受到了新型城镇化的成果。

“旅游通道联通化”,即把建设旅游绿道作为全省5A级景区的纽带,把每个美丽的田洋、湖泊、河流、村庄串联起来,像围绕着城镇的珍珠项链。把琼海打造成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的田园式全域旅游景区,大大推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旅游绿道已成为农民的致富道、市民的休闲道、游客的观光道。

坚持省委“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总体部署、市委市政府“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为先、文化为先、民生为先理念,精心实施“四根柱子”支撑琼海城乡居民“幸福之屋”的顶层设计,四年走过来,城乡一体化建设已大见成效。

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9%,自然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构建起“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家园。使城市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海,记得住乡愁”,享受到田园美景;使农民大体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使“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2015年底,琼海建成文明生态村1857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70%,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经济得到持续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202.54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8.1%,三次产业比重为36.5:13.5:50.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4亿元,下降8.2%;固定资产投资174.2亿元,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亿元,增长了1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5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6元,增长10%;接待国内游客860.16万人次,增长20%,接待过夜游客人数279.6万人次,增长15.1%,旅游总收入49.82万亿元,增长50.1%,其中乡村旅游接待314.28万人次,增长28.2%,乡村旅游收入27.1亿元,增长41.1%。经济发展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琼海50万人口中近两年有4万人返乡就业。

城乡差别缩小。城乡居民的权益,特别是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城市、小镇和村庄连成一体,使城乡边界越来越模糊、城乡生活品质越来越接近、城乡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笑意写在脸上,幸福发自内心”,城乡居民共同建设幸福家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热情越来越高。

实践证明,琼海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是成功的,所提供的经验是宝贵的,对如何解决城镇化中保障城乡居民权益等难点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深入学习和大力推广。

但也有人认为,琼海经验确实很好,但很难学,因为没有琼海那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区位特点、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正如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所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版,必须尊重差异,因地制宜。但琼海经验的精神内涵、核心理念是完全可以学、应该学,而且应在全国大力推广。尤其是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学习:

一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善于寻找城乡居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比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城市居民期盼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希望享受田园风光;乡村居民希望守住青山绿水,不离土、不离家,就地创业,过上城市居民同样品质的生活。琼海就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在寻找城乡居民意愿“最大公约数”基础上,以群众的共同期待和认同为准绳,开创了一条“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实现城镇化”的新路子,为成功解决保障城乡居民权益,凝聚城乡一体化发展合力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们在治国理政中,就要善于寻找人民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二是以先进理念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琼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的讲话精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以这种先进理念指导琼海城乡一体化建设,把“最大本钱”保护好、使用好,为城乡居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好“生态环境”这个最公平的公共服务,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使生态环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琼海建设成为当地百姓的幸福家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琼海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律,开拓出一条独具琼海特色的城镇化新路。琼海工业规模总量及结构质量与城镇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城镇集聚不足又严重制约城镇功能向农村地区辐射,这就决定了目前阶段,在琼海推进城乡一体化,很难实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常规发展模式。但琼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陆地面积小、人口总量小、所有村落距离城市都较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从全国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看,中央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区要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省的区域功能定位,建设全域旅游城市是琼海市的功能定位。琼海从区域功能定位出发,对自己的短板、比较优势、市情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他们解放思想,突破了城镇化的常规发展路径,突破了用城市户籍人口比率衡量城镇化程度概念,创出了一条建设“田园城市”、“三不一就”新路子。这是一条保护性强、破坏性弱,矛盾少,阻力小,可持续性强,凝聚力大,人与自然和谐、城乡和谐、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之路。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的精神,值得大力推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合力   城乡   一体化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