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民粹主义的转变: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3)

民粹主义的转变: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

民粹主义经常高举“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大旗,那么,民粹主义真的可以带来“收益”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如此,民粹主义对外导致国际关系恶化,对内导致社会的原子化。民粹主义是本能的燃烧,是自我消耗。民粹主义蔓延的社会,处于失火状态,情景岌岌可危。

民粹主义的麻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难以完全避免,但如果一直不能治愈,对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它会诱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最终蚕食社会有机体。只有理解民粹主义的发酵过程,才能顺势破解之。民粹主义的发酵是“挫败感-非理性挣扎”的退化过程:首先,由于社会利益整合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制度供应不足,与他者共存共荣的“社会主义”式说教堕入自我空洞化,于是,越来越多的个体走向反社会的原子化及其相互对抗。个体退守到十分狭隘的利益观里,为之挣扎呼喊,但结局却是加速了(期待中的)利益的崩溃——仿佛黑洞中的失控下坠者,再大声的呐喊和惊恐的挣扎也于事无补。

民粹主义不是组织中的个体现象,而是社会集合现象,因此,它涉及的观念和制度的再建更艰难——这一社会工程实际上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逆转民粹主义,需要社会正义的实现。逆转民粹主义的关键在于观念和制度层面的公共产品的充足化。为此,我们不但要传播理性主义价值观,更需要实践层面的呼应——共赢的利益格局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它是价值观信仰的基础。主导改革和转型的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不同于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物质性的公共产品,中国社会供应相对不足的是制度性的公共产品——这类公共产品自内而外可分为三个层次:观念、制度、政策。这其中,观念是灵魂。

人类社会都经历过观念蒙昧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粹主义至今是难以消化的硬物,特别是当社会危机严重时,就会被不断地呕吐出来。及早出走,是每个民族的自我责任,这一过程伴随着启蒙和觉醒。在欧洲,“走出中世纪”就伴随着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及对罗马法的传承这三大思想变革。它的核心是天赋人权观和社会契约论的确立——这两者在之后成为了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奠基石。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立国,社会正义才有可能实现,民粹主义才能被压制在最小限度。

中国虽然已经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是,在浓缩的城市化和快速的国际化进程中,差序格局可能恶化,政治系统的腐败也可能加剧——有损社会正义的问题,正在集中考验着执政能力。

如前所述,民粹主义是对精英政治的不满和抗争,破坏性大,建设性低。民粹主义和治理失灵如影随形。在民粹主义思潮抬头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检讨社会治理系统的有效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统治(稳定和秩序)的合法性的维持,有赖于政治系统的人才储备和腐败控制能力——首先,必须依靠真正的精英来治理社会,他们在理念上具有前瞻性,他们在具体公共政策问题上是专家。与此同时,针对精英们的防腐机制也必须切实有效。

民粹主义抬头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不过,在此之前,社会就已经病了。不公正和腐败是身体之疾,民粹主义则是精神之疾。从身体而入大脑,是疾病的深化。不过,只要不做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民粹主义之疾,可治。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自发秩序理论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思想的重要核心,包括语言、传统、工具、法律和市场等都属于自发性秩序。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的产生不是来自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设计,也不可能来自某种超验的力量,而更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自我演化的结果。

②心理投射俗称推己及人。认知者常常把自身具有的某些价值观,无意识中强加于对方。

③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政府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采取不信任、不合作的态度。

责编/申唯佳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民粹主义   治理革命   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