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郊乡镇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路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这是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首先提出来的。
伍佑街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秉承“绿色发展”主题,着力打造水源涵养功能区、绿色产业集聚区、休闲旅游商务区(RBD),着重围绕取水口水源保护,以及农示园、龙湖、千年古镇旅游、生态养老等项目建设和实施,挖掘千年古镇文化内涵,突出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匹配,科学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伍佑打造成为大市区绿色发展“RBD”。
围绕古镇特色,打造城市乐园。考虑到受大市区规划限制,伍佑街道应另辟蹊径,从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入手,优化完善街道经济结构体系,建立发展“生态涵养”全新路径。加快1.4平方公里的集镇改造步伐,通过产业重整、空间重构、交通重顺、设施重布、形象重塑,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放大古镇历史效应。同时推进龙湖项目和农示园项目建设,整合联动临近资源,发挥1+1+1>3的撬动效应,打造“一镇、一湖、一园”的休闲旅游格局,再现当年伍佑的繁华,推动伍佑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大力引进养老养生设施,培育养老商务产业,打造“慢生活”特色泛旅游产业链,着力将伍佑建成市区居民的“休闲乐园”。
围绕职能转变,健全工作机制。街道上承政府,是政府的“权力末梢”;下接基层社会、社区,是基层管理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互动的交点”。根据这一特性,要促进形成主体明晰、定位准确的基层工作格局,前提和基础就是要科学界定既符合客观实际又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街道职能。一是确定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主线,建立以“考评”促转变的倒逼机制。顺应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在确定变革主线、路径的基础上,推动变革的指挥棒就是“考评”倒逼机制。充分尊重居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权,扩大考核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开展各项社会评议工作,接受群众监督,倒逼街道“重心下移”,关注社会、服务群众。二是全面梳理现有行政职权,大力清理调整行政职权。优化权力运行流程,要按照透明、高效、便民原则,制定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服务社区村居,切实减少工作环节,运用智慧化手段,试点大数据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提高行政职权运行的效能。建立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健全问责机制。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构建运转有序的管理体制。在明确职能转变主线、路径和机制导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街道工作模式与运转机制,建立人、事、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职能,以机构优化为重点提升组织效能,着眼于强化组织引领,全面加大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完善优化机构设置,创新发挥组织合力,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坚实稳固的基层组织体系,为促进街道职能转变提供保障和支持。
突出农旅融合,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坚持“现代农业抓龙头”的原则,充分发挥农示园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宗旨,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职业化和农业增效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高速圈外各村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独具效益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产业链条。注重农旅融合,依托农示园内现有林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突出乡村田园生活,开辟拓展养生、采摘、健身、体验等乡村户外悠佑绿世界“慢生活”休闲旅游项目,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根据市政府在构港取水口西侧开挖蓄水库(100万立方米,占地约450亩)的规划要求,重点突出水资源和林地资源的管护,加大通榆河取水口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提议市区出台合理生态补偿机制,增强伍佑生态涵养良性发展能力。
城郊乡镇构建生态涵养发展区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无固定的路径,只有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坚持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发展内涵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要求与现实基础、客观规律、群众意愿相一致,以绿色发展来保障生态涵养区的可持续。
【本文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伍佑街道党工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