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

【摘要】面对共享经济的机会大潮,很多创业者涌入了“吃住行玩”的各个领域,按照Uber模式,按照共享和效率理念,复制出了不少项目。共享经济一方面挖掘出闲置的资源并充分利用,一方面正不动声色却浩浩荡荡地撼动着传统行业的经济结构根基。它从底层经济关系上瓦解原有的经济秩序和商业逻辑,直击传统企业供与需不对称等死穴。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共享经济模式的破坏力,创业者更需要关注复制Uber模式能否成功,否则又会重蹈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的覆辙,浪费整体社会资源。

【关键词】 互联网+  共享经济  Uber化服务  O2O  创业商业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7.007

2014年12月彭博社评选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85个商业思想”,共享经济位列其中。“共享经济”也叫“协同消费”,最早出现1978年《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 Spaeth)①提出,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共享经济”才真正引起重视,成为一种新商业模式。正如英国商务部负责商业和企业的国务大臣马修·汉考克②所言:“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的闲置资源,并让它们在市场上获得最好的价格,这使全国上下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赚钱,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之所以对“共享经济”感兴趣,着眼点不仅是过剩资源的再流通,增加普通家庭的收入,而且这种新商业模式可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新机制。与此同时,共享经济也成为创业者最热衷的领域,作为行业风向标,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继2011年“云计算”、2012年“信任管理”之后,在2013年把“共享经济”作为中心议题。

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近几十年中,伴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兴起,大规模消费应运而生。人们在大规模消费的过程中积攒了大量物品,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闲置的。在私人手中存在大量的“消费盈余”。面对大规模的私人消费盈余,可以通过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过剩资源的配置效率,Uber、Airbnb等共享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如下:

分享即拥有。“消费主义”是个坑,诱导了消费者购买了太多“无用”物品,共享经济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刷新了我们对“所有权”的认识:相比起所有权,更重视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与他人共享一项商品或服务,节省资源、金钱、空间和时间,甚至获取额外的收益。普华永道2014年的报告指出,57%的新生代消费者认同“分享即拥有”的理念,认为“体验”比“拥有”更有价值,

两个观察视角。可以从资源供应方和从业者两个视角观察共享经济。欧盟关于“共享经济”的一份报告里估计,世界上有10亿辆汽车,其中有7.4亿属于一个人独自拥有和支配,而且每天的使用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对于主人来说一间房子里有3000美元的东西是闲置无用的,因此共享经济存在巨大资源储量。“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发布了《2015年互联网趋势报告》③,报告中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美国的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300万,即总劳动力的34%,这个群体要么没有稳定的雇主,要么业余时间打多份工营生(moonlighter)。也就是说,从劳动者“时间共享”的角度看,共享经济也逐渐成为工作主流。

共享的三种类型。什么资源适合共享?雷切尔·波特斯曼(Rachel Botsman)在《What's Mine is Yours》④一书中把“共享经济”分成三种类型:产品服务体系、市场再流通和协同式生活。产品服务体系是把闲置资源利用起来,短租房和租赁私家车都属于这个范畴。市场再流通是颠覆了买多和买新的行为,互联网成了二手交易平台,可以购买,也可以各取所需地交换。协同式生活比较抽象,人们用来再利用或者交换的是隐形资源,时间、技能或者空间。

共享的四个阶段。共享经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代码到实物,再到时间、技能等。同样是在《What's Mine is Yours》这本书中,雷切尔·波特斯曼(Rachel Botsman)把网络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程序员之间可以自由共享网络规则。第二阶段是人们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第三阶段,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就像YouTube和Flickr。而第四个阶段,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在现实世界里分享各种财产。

共享经济的创业大潮

面对共享经济的机会大潮,很多创业者涌入了“吃住行玩”的各个领域,按照Uber的模式,按照共享和效率理念,复制出了不少项目。创新的主体不再限于大公司,而是有更多中小企业。在硅谷,“XX领域的Uber”成了获取资本青睐的敲门砖,人们称这样的创业模式为“Uber For Everything”(中文可称为Uber化)。

共享经济的快速渗透。在我国,2014年下半年开始,共享经济渗透的速度之快超过人们的想象。以下10个行业是当前最火热的领域:(1)出行业;(2)旅馆业;(3)快递业;(4)家居服务业;(5)个人服务业:理发、按摩、美甲等;(6)餐饮服务;(7)旅行服务;(8)汽车后服务业;(9)健康业;(10)物流服务业。比如,“兼职厨师”是当前创业热点,是“吃货文化”和“共享经济”的结合。“我有饭”就是其中之一。私厨平台“我有饭”和团购网站美团不同,团购目的在于吃,私厨有社交成分,除了吃一餐饭,还有厨师的故事。去好玩儿的人家里吃饭和把自己的厨艺拿到互联网平台上分享,也成了件有趣而时髦的事情。

服务行业的“去中介化”。农耕时期的服务业就是一个点对点的服务过程。工业化时代到来后,这种手工作坊式的服务体系开始崩溃,形形色色的专业机构出现。比如,连锁理发店。今人已经对这种所谓“专业服务”习以为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专业机构就是专业的意思。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虽然它不一定是那么有效。演化到后来,还形成了各种牌照。不仅服务人员需要持证上岗,服务机构也需要取得牌照。通过持证和牌照,来保证所谓的服务是“专业”的。这样可以降低买单者的风险——因为买单者消费后吃亏,申诉的过程极其漫长,而且大多数时候,很多人也就不了了之。比如说,出租车司机不愿意打开空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忍耐片刻,也就过去了。

仔细分析这些专业机构存在的必要性,无非是通过对生产工具的垄断,从而导致专业者不得不云集在此。即便一个手艺精良的理发师,依然需要一个理发场所,一个通晓城市路况的司机,依然需要有人提供一台汽车。专业机构的存在,必然获得服务提供者贡献的剩余价值,对于出租司机来说,就是所谓的“份子钱”。在“互联网+”的今天,手艺人和消费者之间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对接,专业机构的价值消失了,换句话说,服务业又回到了点对点对接的时代,完全可以去中介化。去中介化以后,巨量的“份子钱”将重新分配到全社会。所以,风险投资机构密集出行、医疗、餐饮、养车、美容等细分领域应用涌现。

10个行业的典型创业案例。根据笔者的研究,从2015年1月到6月短短的半年时间,下列从事共享经济的创业公司都拿到了A轮、B轮或C轮的融资,呈现出一派共享经济的创业大潮。

(1)出租车及专车出行:滴滴、易到用车、神州租车等。

(2)短租平台、民宿预订:小猪短租、途家网、游天下、租这儿、住百家等。

(3)特殊物流+电子商务:乐校(招募校园大使帮大学生免费将快递有校门口送到宿舍)、优配良品(专注于生鲜供应、自建物流)、一号外卖(实体店+物流配送)、百米生活(免费商用Wi-Fi平台,社区O2O百米生活圈)等。

(4)个性化装修、家居:尚品宅配(全屋定制家具)、欧工软装(家居软装)、爱尚鲜花(鲜花配送)等。

(5)个人服务业:e袋洗(上门取件洗衣服务)、58到家(上门家政)、河狸家和美到家(美发、美甲)、功夫熊、点到及华佗来到(上门按摩)、完美衣橱(私人穿搭师服务)等。

(6)美食服务:爱大厨(上门私厨)、壹家美食荟(家庭餐桌一站式解决方案)、楼下100(提供甜品的轻食配送服务)、我有饭(私厨)等。

(7)互联网+旅行服务:目的地旅行网(O2O+P2P模式为用户提供境外游服务)、同程(同程旅游)、巴哥租车(空闲、分散的巴士利用)等。

(8)汽车后服务:典典养车(上门洗车)、车发发(中高端汽车品牌的保养、喷漆、美容)等。

(9)互联网+健康与保健:初炼(以教练端角度切入运动健康综合平台)、易随诊(从肿瘤科切入的随诊服务)等。

(10)融资最多的是物流O2O企业:货拉拉、邻趣、全峰快递、云鸟配送、物流小秘、笨鸟海淘、罗计物流、运满满、货车帮、汇通天下、运策物流、丰巢、中通快递、oTMS、快狗、发哪儿、达达、省省回头车、1号柜、奥林科技。

共享经济的冲突分析

从我国的现状看,互联网应用进入“互联网+”阶段,也即互联网深水区。2013年是一个“深浅分水岭”,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应用。互联网浅水区更多在营销层面发力,未在深层次改造各行各业。在互联网深水区,不但市场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已突破了工具属性,传统行业如何提升管理的透明度和服务效率?怎样将数据挖掘出来,留住用户,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从业者带着明显的互联网思维主动去改造传统行业。

互联网不再是虚拟经济、流量为王,而是从比特回归原子,回归到现实世界,改造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对接成为互联网的主流。互联网也不再是简单的眼球经济,而是商业全流程改造,尤其是企业中后台运营的改造,以及组织本身彻底以用户为中心的再造。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深层改造,必然会遭遇深层矛盾和深层冲突,必然涉及到共享经济的“黑暗面”。共享经济一方面充分挖掘出闲置的资源并充分利用,一方面正不动声色却浩浩荡荡地撼动着传统行业的经济结构根基。它从底层经济关系上瓦解原有的经济秩序和商业逻辑,直击传统企业供与需不对称等死穴。

“共享经济”的专车领域,Uber在全世界引发的冲突频繁地见诸报端。它的价格比出租车低,在市场份额和道路资源上对出租车构成强烈的冲击。澳大利亚昆士兰出租车协会在媒体上发起抵制Uber的行动,抨击它并不是运营层面的问题,但是决定了它到底能走多远。Uber司机来路不明,而昆士兰州的出租车司机都经过犯罪检查。法国的出租车司机采用暴力的行动,殴打Uber司机;加拿大的出租车司机举行抗议示威,给政府施加压力。Uber运行的基础“信任”问题无法解决,一旦发生事故要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些保障的空白显而易见。

2015年7月,济南有8500辆出租车被迫卸载了打车软件,北京市交委约谈滴滴正式判定专车快车非法,唯一试点城市上海则采用了官民共建打车平台的合作方式,利益冲突已成必然;而在公共的网络空间,专车拥护者和出租车的冲突已近街头火并之势。

共享经济产生的新商业模式或者新经营业态,可能对传统产业具有破坏力,政策制定者应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判断这种新型业态的利弊:增长效应,新业态能否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就业效应,新业态是增加了就业还是减少就业;分配效应,新业态是否使财富分配更加平衡还是失衡;冲突效应,新业态将导致很大的社会冲突还是比较平稳。笔者对当前10个热门行业的判断如下:

对上述表格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增长效应这一栏都是正向,这表明把“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非常正确,但是需要监控“冲突效应”。

Uber化商业模式的分析

不仅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共享经济模式的破坏力,创业者更需要关注复制Uber模式能否成功?否则大潮之中,又会重蹈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的覆辙,浪费整体社会资源。Uber自我扩张都非常慎重,目前基本是围绕物流服务而展开的,并严格遵循它所推崇的“激活闲置资源、中心调度、高效匹配”等原则。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学习Uber模式的精髓,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下面7条标准值得关注:

共享的频次。除了“住和行”这样高频、刚需、新奇特体验可以共享外,“共享”最适合于满足人们的长尾需求,比如只有在搬家时才偶尔使用的电钻、办聚会时偶尔使用的黑胶唱片机,或是偶尔出远门才会使用的汽车。几乎生活中一切的低频、长尾需求同样可以共享。交通是最容易被理解的共享资源之一,可以演绎出更多的细分行业。一些新奇特的共享也有很多机会,比如:与附近的人共享书本的Literatoo、与邻居分享小食的Doughbies、利用别人行李箱中的多余空间来跨境递送物品的Backpack、与别人共享自己乐高玩具的Pley,等等。

共享的渠道。当生活中很多闲置多年的物品可以通过与他人共享的方式重新被赋予价值,那么该如何盘活闲置资源,让闲置的物品在市场上流动起来?首先,人们需要通过一个渠道或界面来方便地获取这些闲置资源或背后的服务。智能手机的普及帮了Uber大忙,随身携带和LBS功能使得随时随地随需的共享成为了可能。人们通过手机获得的是共享物品和服务的信息、途径和方法,也正是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连接手段才使得如今的共享经济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还需要一套规则约束共享行为中的双方,也让物品和服务的流动保持有序。对于Uber来说,这套规则就是产品机制,这其中首先应包含一个信任体系:人与人不需要完全相信对方,只需依赖一个中间系统就能保障个人利益。Uber尝试了一些做法,比如资质审核、绑定信用卡、展示真实身份、互相评论等。与Airbnb相比,Uber所提供服务的信任门槛要低很多,这也提高了Uber平台上服务的流动性。因此在设计商业模式时,需要保持流动性和约束规则平衡。

共享的效率。共享经济是关于物品或服务使用权的交易,如何通过交易规则的设计让交易过程简单、高效?不同类型的共享型服务需要不同的规则设计,其中Uber是非常推崇高效性和标准化的,Uber能在用户和司机两个群体里快速扩张靠的就是提升效率,Uber提升效率是基于它“中心调度+按需分配”的规则,其背后则是一个能不断学习的算法体系。中心调度体现在派单制上,即依据距离等因素算出一个效率最优解直接派单。另外,当Uber后台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它会给司机安排更合理的行程,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搭载更多乘客。

共享经济的出发点就是按需分配,但Uber在按需分配上更进一步:通过“浮动定价”调节供需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汽车的使用率。Uber通过实时监控监测不同区域的用车需求量。当需求量增加,搭车收益增加才能吸引更多供给方,一辆车在单位时间内的载客数才能实现最大化。需求弹性的变化带来单位成本的降低。Uber从每日上百万订单中积累了大量来自司机和用户的信息,包括它们的行程路线、行为习惯、特殊需求等,除此之外,还有对整个城市交通状况的了解。这意味着Uber可以做到提前预测需求,然后确保供应量与将要达到的需求量相匹配。在出行服务中是这样,在快递服务中亦是如此。

中国市场上的易到用车就不是这个思路,强调个性化需求和情感连接,因此用户叫车后并非直接派单,而是给了用户一个二次选择的机会,这样无疑就会降低效率,但是更加人性化。

双重角色降低风险。共享经济其核心就是按需分配,加强用户参与和用户间的自由联合,既合理调配又极大化利用闲置资源(产品实物和人力脑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降低风险。越来越多的闲散汽车、卧室、厨房,被激活并提供给需要的人临时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共享经济的“双面人”——他们可能既是共享汽车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共享房屋的服务使用者。消费者的角色转变,使人们从消费者变成供应者,社会生产关系受到冲击。

将原本保密私有的产品或服务或信息公开让人们共同使用或参与,从而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获得价值增值。用众包的方式把翻译工作交给用户完成,也是产品共享用户前置的过程。这样看来,共享经济降低了地域依赖,利用时间差结成新的资源分配方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进与提升,有助于人们开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更加多维的社会角色。

约束不确定性的规则。共享经济重新赋予人们更多选择权利的同时,其使用过程却增加了不确定性。共享经济创造价值的核心在于资源置换,是对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对新资源的开发,共享经济表面上是在分享房间、车等实体产品或虚拟服务,其实质是在切割买和租,也就是产品(或服务)使用权和支配权的分离,因此使用过程保障率就不能确定。

专车服务用户享受的是租车,不是买车,有别于传统经济中买车的人使用车。共享经济催生了一种双层的产权结构:财产的归属权即支配权在底层,财产的利用权即使用权在表层,人们在产品上私有,但在服务上变为公有。这样的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财产实质是信息和数据,而不是物品本身。那在此状态下的数据信息和人身安全如何保障?

共享经济下使用权开始胜过所有权,可持续性开始取代消费主义,竞争变成了合作,“共享价值”覆盖了“交换价值”,但如果创业者没有很好的约束和规范,这个模式依然不能成功。

化解压力的机制。共享经济呈现的是越来越分散的个体成员临时的联合,最大化利用闲置的物力和人力。放任自由的工作方式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朝九晚五的工作不但枯燥乏味也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如果大量全职变为兼职,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保险体系如何支撑?放任自由的SOHO一族和创业者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没人能保证明天能吃饱赚足的日子。在时间自由、工作不确定、收入不稳定的共享状态下由不确定性引发的压力更加不可控制。同样,对于产品(或服务)本身,摆脱固定生产线标准化流程制造,你一句我一句的全民参与,你一段我一段的过程拼凑是否就能保证做出称心如意的产品?创业者必须设计出能化解这些压力的机制,共享经济才能成功。

建立新文化价值观。共享经济构建的组织关系是让人脱离固定组织,成为一组组自由人的联合,但这临时拼凑起来的团体是否能永葆长久的使命感和战斗力?就在火热的拼车软件中,私家车主们手机上预装着多款拼车软件,因为这些车主和拼车软件公司并不存在直接的雇佣关系,他们的稳定性根本无法保证。那些固定组织拥有强大忠诚体系的核心如何在这个自由的时代传承?即便是有一纸短期合约,但如何保证用户抵制欲望恶魔的肆虐?拼车软件不补贴不刺激,用户和车主活跃度马上降低并转向其他平台就是印证。经济的失控往往是参与者对权与欲把控的失衡。在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驱动交错中,人的内心真能回归初心吗?如果没有建立在共享经济基础上的新文化价值观,这个模式很有可能只是一场很快消失的狂欢。

注释

1Felson M, Spaeth J 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78, pp614-624.

2白阳:《英国争取“分享经济”领先一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1014/c1004-25826646.html,2015年7月5日。

3Meeker Mary:《2015年互联网趋势报告》,http://36kr.com/p/533356.html,2015年7月1日。

4Botsman R, 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HarperBusiness, 2010, p300.

责编 / 马冰莹

Analysis of the Business Model and Innovation Prospect of Sharing Economy

Lv Benfu  Zhou Junlan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tide of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sharing economy, many entrepreneurs rush into all kinds of market areas, including food, accommodation, traveling, and leisure, and reproduce many business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Uber mode and the idea of sharing and efficiency. On the one hand, sharing economy discovers and makes use of the idle re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weakening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a quiet yet mighty manner. In terms of the underlying economic relationship, sharing economy is disintegrating the original economic order and business logic and solving the serious problems affecting the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such as the asymmetry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In this process, the regulato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structive" effec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model, and entrepreneurs need to pay closer attention to whether replicating the Uber mode will be successful, otherwise the mistake of the Internet Bubble in 2000 will repeat and social resources will be wasted.

Keywords: Internet Plus, sharing economy, Uber services, O2O, business model for start-ups

吕本富,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经济、变革管理。主要著作有《通向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等。周军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馆长。

[责任编辑:马冰莹]
标签: 前景   模式   分析   商业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