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治理研究的价值缺失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从21世纪初开始的政党治理研究,是从治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的执政党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术创新活动。
这些政党治理研究,在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转型、组织规模、体制制度、实力能力和治理方式等重要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基于治理和善治理论所进行的从政党管理向政党治理或从管理型政党向治理型政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对策建议,远远早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定。可以说,正是学者们的政党治理及其现代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对于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自身党员数量众多,党内阶级阶层复杂,组织规模大,机构设置繁冗的“大党”,所进行的“大政党病”和“大党治理”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必要性。学者们的深入探讨和多种对策建议的论争,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用的理论资源。
三、在认同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前提下,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治理体制、治理制度和治理机制等治理体系进行的专门研究,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学者们对政党治理能力的研究,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核心关键,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建议,有助于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五、基于治理和善治的理念与实践,学者们探讨了人本、合作、协商、民主、法治等政党治理的新方式方法,这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而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地治理国家。
当然,国内已有的这些政党治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过分侧重于“党建”视角的政治治理研究,而轻视政治学或政党政治视角的政党治理研究;过分专注于党内治理研究,而忽视党治国理政的研究;习惯于从治理和善治理论推论中国共产党应该和如何进行政党治理,而对于中国共产党治理创新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不够;在中外政党治理的比较研究中,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因素考虑不够,等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问题,都有所研究,但对于公平治理问题,却几乎没有关注和探讨,这突显了中国政党治理研究的公平价值缺失,也反映了研究者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公平价值,缺乏基本把握,这不得不说是国内政党治理研究的一大缺陷。
重视研究中国政党治理的公平价值
实际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公平价值目的的提出,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既要科学治理、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更要公平执掌政权,实施公平治理。
因此,在深化政党治理的研究中,应该重视中国政党治理的公平价值,全面论证中国共产党科学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和公平治理的治党治国方略。
大体上说,在中国共产党公平治理方面,需要注重如下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公平治理范围,即广义的治党治国层面上的中国共产党公平治理;公平治理理念,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共同富裕)的平等公正理念;公平治理制度,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公平治理体系,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官民多元合作共治的公平治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整合各治理主体与治理力量;公平治理能力,即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或者说,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能力;公平治理对象,即公平地配置治理权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以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公平的廉洁政治;公平治理方式,即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党内公平治理,即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公平治理转型,即从效率型治理转向公平型治理,加强民生建设;公平治理目的,即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说,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等等。
【注释】
①姜崇辉:“从传统‘政党管理’到现代‘政党治理’—变化社会中的政党研究转型”,《学术探索》,2008年第1期,第23页。
②尹德慈:“公共治理视角中的‘政党治理’”,《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46页。
③郭存海:“阿根廷政党治理危机及其原因探析”,《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第5期,第22页。
④余思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现代政党治理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27页。
⑤罗峰:“转型期中国的政党治理:生成、资源与框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 年第5期。
⑥王小颖:“一些外国政党提升治理能力的做法及面临的挑战”,《党政研究》,2014年3期,第31页。
⑦隋斌斌:“缓冲区机制与政党治理—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理论导刊》,2013年第3期,第 37页。
⑧高民政,姜崇辉:“政党治理与政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目标性治理方略的探索与前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页。
⑨高民政,姜崇辉:“大党兴衰与大党治理—关于传统政党治理方略的特点及其效应与发展的思考”,《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第33页。
⑩齐卫平:“政党治理视角下执政党组织规模问题的思考”,《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第12页。
丁长艳:“政党治理现代化与执政党软实力的转型与适应”,《领导科学》,2014年8月中,第37页。
尹德慈:“公共治理视角中的‘政党治理’”,《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46页。
佘湘:“服务型政党的基本含义、理论基础与建构条件论析”,《长白学刊》,2013年第6期,第47页。
罗峰:“反思与借鉴:治理视野中的中国政党研究”,《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第103页。
尹德慈:“公共治理视角中的“政党治理””,《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46页。
余思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现代政党治理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26页。
王超:“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政党角色论析”,《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第4期,第12页。
罗峰:“转型期中国的政党治理:生成、资源与框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 年第5期,第66页。
郝丽,崔永刚:“现代国家治理中三个重要部分的价值与目标论要”,《探索》,2015 年第1期,第89页。
赵宴群:“政党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政党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学术月刊》,2014年第12期,第162页。
高民政,姜崇辉:“政党发展危机的表现及其启示—以世界五大政党为例”,《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第74页。
责编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