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活观中包含着对于人性和生活关系的探索,通过对生活世界的批判来达到自我否定和超越,能够指导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生活,更好地展望未来有着指导价值。文章通过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理论来源及其产生的现实背景,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活哲学 和谐生活观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之中,常常可以看见他们通过生活方式来分析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论述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别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相当关注的。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凸显得尤其重要了。在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和国家有着新的决策目标,那就是要构筑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新的决策是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对构建和谐社会不利的生活方式,如重官重权的生活方式、追求金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感官刺激的生活方式等。要倡导和谐的生活观,抵制这些错误的生存方式,人们还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对生活社会的批判以及自我否定来逐渐树立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拥有对社会发展有利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要从理论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剖析,来把握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和谐社会的“风向标”。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理论与现实来源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生存的社会进行了深邃的阐释,它扎根于现实生活,而且将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进行了深度揭示,在构建和谐生活观的过程中有着指导作用,要更好理解其含义必须先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吸收了人类世界积累的知识,如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此同时,马克思理论还以史为鉴,充分吸收了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
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并不将生活方式看成一个独立的概念,但是在其理论的论述中还是能够看到,其中充满了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例如论述了生活的过程性、生活的属性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意蕴。如果要更好地研究建筑和谐生活观,就必须要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实践来源。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产生除了有其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外,还有着现实背景。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发展速度飞快的阶段,马克思发现了经济生活飞速发展背景下人的畸形发展,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来源。
马克思对于当时出现的大工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大工业的产生创造了相同的阶级,但是却抹灭了民族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以及世界市场的出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根本矛盾,当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到达顶峰的时候,无产阶级就可以通过革命作为手段来推翻资产阶级,成为历史的主人。
马克思的研究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进行的,其研究是以真实的生活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生产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理论来源和现实背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服务对象其实是无产阶级,因为马克思认为人们大众才是人类历史的缔造者。马克思并不将历史的前进归功于某个伟人,而是强调人民大众的作用,因为人民大众才是物质生产的主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而且,当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工人阶级就肩负推翻资本主义的任务,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的服务对象其实是无产阶级,研究的是人民大众最普遍、常见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要研究符合中国社会的和谐生活观的话,就必然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活观。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活观有着丰富的哲学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和其他的哲学观、哲学思辨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并非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找到彻底改变现实的方法。这是其他哲学流派所不具备的,例如德国哲学具有唯心主义的本质,而马克思则不一样,他将黑格尔辩证法的外衣剥掉,抛弃其唯心主义的外壳,保存了其内核,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创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马克思认为生活就是人的存在,所以如果离开生活的话,便没有了人,人便无法生存了。人如果要生存的话,先要进行物质生产,通过劳动去改造自然、生活,体现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和人的生活是关系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活观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所以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于中国社会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促成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在生活作风方面远优于同一时代的社会活动家。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都体现了中国正在努力将马克思转化为能够改变现实的力量。
在新时代,人们渐渐开始关注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马克思主义提出在人们改造现实世界的时候,要通过真善美的统一来达到人的自由,而这真善美正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
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和谐生活的要求
“现实的个人”是生活的主体。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和谐生活,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现实的个人”是生活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生活观立足于现实的人,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所述,现实的人首先要具有生理属性的人类个体,对于一个活着的个体来说,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是他们生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也预示着产生这些物质必需品的生产活动是一种每日必须进行的活动。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离不开生产活动的,生产本身就是他们生活的方式,所以说生产对于现实的个人十分重要。另外,现实的人并非臆想出来的抽象事物,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这种现实的人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够超越历史,因而与其生活是内在统一的。
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来构建的和谐社会,同时还是一个能促进现实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通过和谐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人从束缚他们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让现实的人体现自己的主体创造性和自主性,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用新观念和新文化取代旧思想和旧文化,以使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和其他的一些哲学不一样之处还在于,它认为全部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其实是自身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中进行一定的活动和实践。构成社会的那些人都是进行实践和活动的人,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实际上就是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进行实践活动,当人们可以连续制造生产出贡献于社会的物质,而在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时候,这些物质方面的财富就是推动的动力。实践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各种形式不同的实践活动在推动人类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中包括精神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它们的生成都是因为有了实践。
当我们试图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就需要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对现有的社会生活进行批判和改造,实践有几种基本的方式,例如有生产劳动实践,还有用来搞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方面的实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这样的实践,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又将它们相互区分,并在这三种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构建和谐生活所必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中必须进行的交往活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动力。
符合生命的结构形式。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告诉我们生活必须符合生命的结构。对于人类来说,人类有社会生活,这是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所不同的,而人类自身的历史其实就是在不断地追求自己作为人类的活动,因此人类的生活有着独特的结构,是符合生命的结构。所以如果要创建和谐生活的话,也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创建的和谐社会必须符合生命的结构形式。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再加上他们的生活活动,这些是构成现实生活的基本要素,这三者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要在生活构造中显示出整体性,生活不仅包括了物质生活,还包括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些结合在一起才是现实生活的完整结构。人的生活具有自身的关系结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内,而且它们彼此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人的物质生活决定了精神生活,而反过来也一样,精神生活也会作用和约束人的物质生活,它们两者之间存在有一种辩证统一之关系。
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和谐生活世界观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生活方式是现实中不可缺少的,是作为现实的人所必须经历的,每一个人都是无法抗拒的。若是想构建和谐生活观,则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意蕴,若是如此,就能够全面地推进和谐生活的建立,促成和谐生活观的构筑。追求一个有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生活观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建立和谐生活观的未来展望。
从现实的人自身来说,未来如果有了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对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十分有好处的,人们可以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通过健康的体魄来保证自己完成高强度的工作,而良好的自信心也确保了人们在人际交流的时候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构建和谐生活观能够让现实的个体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无规则的问题,采用诚信和有序的生活方式,而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未来构建和谐生活方式,倡导诚信明理的生活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可以看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物质分配方式,利益关系,组织关系等方面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了。如果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便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矛盾,所以未来一定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虽然说中国现在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也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我国搞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之中,彼此竞争是难免的,不过不是尔虞我诈,不可破解的矛盾,在其中其实也可以看到人们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新形势下,更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意蕴做好和谐生活观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更好地联系大众、指导大众,同时也要做好为大众服务的工作,要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凝聚好全体群众,也就是现实的个人,一起在实践中共同前进。和谐生活的体现方式是整个社会健康地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有效统一,在社会中推广和谐社会观能够让社会成员追求更好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马克思主义将哲学融入了生活,生活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连续发展的,现如今知识经济连续发展,全球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速。在这种前提下就更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搞好和谐生活观的建立,要知道随着技术的全球发展,随着资本的全球运转,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烈了,而这竞争的核心就是各种高新技术,如果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将会在世界上占有主动权。而如果要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还必须要靠现实的个人来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处于劣势的现象,更好地经受住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冲击,确保社会能够稳定地寻求进步。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不适应而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和谐生活观能指导人们正确地消费,端正人们的认识。
哲学必须关照生活,以生活为材料,而反过来,哲学也会促进人们的生活变得质量更高,能促进人类个体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如果要让未来中国社会得到更和谐的发展,在世界上占有主动权,就必须不断地完善生活哲学,完善和谐生活观。
小结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形成有其理论来源和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意蕴对于构建和谐生活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三观,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解决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三观发生错误或者扭曲的现象,对构筑和谐生活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要更好地促进和谐生活观的构建,就必须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内涵,了解“现实的个人”是生活的主体,了解全部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努力构建符合生命的结构形式。在这种基础上,在未来的生活中逐步完善和谐生活观的构建,更好地抓好群众工作,促进人们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生活方式及演化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丰家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