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注重将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他在传承孔子“为政以德”论基础上,阐释了政治伦理思想,为儒家政治伦理理论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是政治伦理的基石,并以此论证政治秩序安排,逐渐成为统治者的重要执政理念。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在依法治国基础上,构建政治道德以及完成道德从政,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孟子 政治伦理思想 精髓 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孟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伦理、政治底蕴,是政治与伦理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政治与伦理本为社会生活中较为独立的两大范畴,政治更多关注建构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公共权利活动、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而伦理则关心道德的起源、发展以及个体的行为规范等问题,政治与伦理虽然独立,但其也相互交融,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注重将伦理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伦理政治型文化。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孟子倡导的在依法治国基础上,为构建政治道德与实现道德从政提供了价值参考①。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儒学传承
动荡的春秋时代呼唤新社会秩序与百家争鸣的时代需要。动荡的春秋时代呼唤新社会秩序。孟子生活在政治大动荡的春秋时期,是历史文化全面转型时期,这个时期道德衰落、经济凋敝,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应看到,春秋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深处大动乱时期的人们对秩序充满渴望,这体现了人类本质。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只有处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存在与发展,所以,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成为人们的基本矛盾,而君臣关系成为衡量天下“道”存在的标准。孔子因为忧患当时的时代,创作了《春秋》,希望恢复周礼的社会秩序,通过正名法来恢复君臣、父子间的政治、道德与社会秩序,但是社会依旧处在无序混乱状态中,社会呼唤出现新的社会秩序②。
百家争鸣的时代需要。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同时,各个诸侯国也积极争取生存与发展,这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武之地,去追求秩序与社会稳定,这样形成了思想的多元化,出现了不同的平定天下之策,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等都不同层面探索政治理想,而孟子主张性善论,阐述了以仁德治理国家的理念,并认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天命渐渐向内心的凝结,在伦理中,强调个体自觉的倾向差异。因此,百家争鸣的环境,为孟子提出政治伦理思想提供了宽松的言论环境,更能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中,去探索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国以理”的思想来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并建构合理的秩序,但这些是普遍性要求,对于解决根本性问题的作用不大。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传承者则从内部来探寻社会秩序以获得有序的根基,提出“性善论”,从人本性开始从内向外来阐释其政治伦理思想,是用系统的“仁政”理论来恢复社会的政治秩序,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儒家思想的新局面,让儒家思想更好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③。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精髓
民本理念。《孟子·尽心下》中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全面阐述了民本思想—“仁政”。一是将“民为贵”与“君为轻”对传统理念中的“君”、“民”进行了重新定位,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民众中才孕育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④。君与民间主要矛盾从君转向民。孟子既强调顺从民意、民愿,又强调与民同乐,以民意为本,这本身是民意政治,在削弱君权的同时,也突出了民的地位与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包含人民情怀,也展示了孟子倡导的为民请命的意识,其看到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并对君民间的关系开展深入的探索,进行了重新定位。
王道政治。孟子的王道政治是将德治作为治国之道的原则与价值导向。通过“仁政”的方式来实现王道政治是其一生追求。同时,孟子也勾勒了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统治者实行公开分配,也就是将土地分配给每家,百姓能实现在自家的土地上耕种;因为群众受到国君较为系统、组织的教化,建立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以及朋友间的秩序,这是政治清廉的社会,当政者有仁德,既能做到尊贤使能,也能与民同乐、忧民之忧,社会充满与民同乐的良好氛围,再者,除了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外,也对孤独等特殊群体予以照顾。孟子的王道政治是政治清明、百姓无饥寒之忧并守五伦规范,社会氛围融洽和谐的社会⑤。
仁政之策。构建稳定的经济基础。孟子强调将仁爱之心推广至政治范畴,施展仁政要做的就是要探索将百姓的物质生活放在首位,将土地、田宅分配给民众,这样百姓就能有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二是遵循自然规律。孟子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孟子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间的协调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作为统治者来讲,也要根据时令来正确引导人民开展农事活动,尊重自然规律,确保自然资源实现循环利用,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构建和谐的赋税制度。孟子强调使用单一税制,只征收一种税,做到轻徭薄赋,做到合理利用。四是保护商业。孟子倡导的“仁政”中也积极发展商业,在关口、市场中进行稽查,但是不征收税,确保商业的顺利发展⑥。
注重实行道德教化。孟子重视道德教育,强调通过设立学校让百姓做到“明人伦”,做到“孝亲敬长”,通过教化让百姓学会礼教,再将伦理推广到政治生活中。从这里看出,孟子倡导的“仁政”注重道德教化,强调政教合一,政治教化不仅关系到个人素养,也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政治伦理关系。
构建科学的用人制度与司法制度。首先,孟子在用人方面强调选贤与能制度。在用人上强调贤人政治,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要使贤良之人得到尊敬与重用,使其各得其位,这样天下的贤人就都愿意为君主服务,使国家强盛,反之,则会使国家衰弱,因此,孟子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礼贤下士并给予其职务与俸禄。其次,在司法制度上注重宽刑省罚的司法制度。孟子反对严酷刑法,刑罚只是用在罪犯自己,不能牵连其他亲属。
注重内省的修身之法。孟子认为由于人受到人文、社会、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其道德行为出现变化,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方法让个体学会“做人”,之后才能“圣化”,认为修身需要修养心性,扩充一个人所有的善端,并用理智的力量抵制外界的物质诱惑⑦。再者,孟子也强调通过内身的修养方式,认为为人处世难免会犯错,君子通过自检的方式来发现过失,这样才能去正得失,做到“日日新,又日新”,同时,也通过“慎独”来进行修身,就是在无外人在场的情况下,能通过社会道德要求来不断约束个体的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人格完善和社会现世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民本思想与执政为民。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将人民作为中心来予以考虑的,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作为首要任务。这种博爱大众的理念、为民请命的精神展示了民生关怀,这在当前仍旧展示出强大的活力。时下的“三农问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扶持农民的一批政策,比如2015年国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动农民增收,采取了种粮直补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就是要继续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扶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确保农民自主权利的顺利实施。孟子谈仁义,关注王道的内容,实际上是把统治者作为出发点,并将其作为归结点的方向,成为为人民的政治,通过人民群众的利益来衡量政治措施的得失,并将儒家的礼义放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下,将礼义作为人民的生活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了孟子倡导的民本思想不仅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也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的发展,这对君权政治的修正与改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⑧。
在当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今天,对社会性质正确认知,不仅借鉴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的精华内容,也扬弃了其为封建君主服务有害成分,提倡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检验党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依托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进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所有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全面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注意将执政为民的理念全面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
王道政治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孟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启示人们,在强调法治背景下,需要将道德作为重要的辅助性措施。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将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孟子强调“君正国定”,就是要道德高尚之人来统治国家,这对当前加强广大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有的官员开始受到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侵蚀,并渐渐腐化变质。这要求党在加强领导干部选拔中,要将德作为重要标准,做到以德为先。党员干部要采用慎独之法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节欲,修养心性,将道德实践用于政治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
在对孟子的德治思想开展批判继承中,需要全面估量道德作用,当前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将德治运用到“官德”培养中,通过加强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在公德、私德上都能做出表率,这样在履行执政为民的理念中,能发挥较大作用。领导干部个人的官德将关系到党的作风建设。所以,我党强调修身养性,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将其作为道德建设的重点。“官德”缺失将会败坏社会风气,出现一些不良后果。最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将大大改善党内风气,铲除腐败毒瘤,为政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孟子的“德治”理念中存在跨越历史的一些积极因素,但是也存在落后的方面,比如孟子“王道政治”不能得到落实的原因是过于关注道德力量,将实现仁政完全寄托于君主个人,提高君主个体道德,实现政治清明,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政治秩序、政治治理都归功于道德主体的德行铺展上,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空想。因此,在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整体活动中,我党全面认识到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的价值,明确提出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全面结合起来,这是在国内外新形势下作出的经验总结⑨。
义利关系与义利观。孟子在“王道政治”中将政治理想的仁政学说体现了义利关系。在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孟子提出了义利关系,他本人不赞成单纯以利作为目的的政治,依靠“义”来实现王道。同时,在义利关系上还展示人的行为价值标准,通过内心怀有“仁”,以此为基点去侍奉君主、父兄,才能称得上是行义。实际上,孟子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利,强调先义后利,以义来统利,其仁政学说的内容是利,而制民恒产等经济方面的措施是围绕百姓谋利来开展的,其并不反对君主获得物质利益,只要能做到与民同乐这一前提,就可以。义不能离开利而单独存在,但是义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利。孟子对义利关系的阐发,有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唯利是图、个人本位主义等行为,使得义利关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义与利间探寻平衡,科学处置道义和功利间的关系,做到义利并重,义字当先才是首要任务。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确立道德的地位,也要关注广大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将其统一于社会主义义利观中,科学破解生活中存在的难题,将有利于构筑良好的社会伦理关系。
道德教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孟子在强调实施有利于稳固经济基础的一些政策,如“制民恒产”、“使民以时”,同时,也注意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教化,达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也就是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是相辅相成、一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的经济保障,在人们的生活方面获得满足后,人们就会产生道德诉求;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发展也能为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推动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全面推动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也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好的社会条件。没有好的经济基础社会不能实现进步,但是如果只关注经济增长速度,不关注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推动社会实现协调发展。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重要的是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实现和谐发展,这需要在借鉴前人基础上,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来经济的短期发展,这为社会发展指明未来之路。
总之,孟子政治伦理思想作为政治伦理基础,来关注政治秩序安排,这一理念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今天,其强调政治道德、道德从政等理念,对当下仍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产生于动荡的春秋时代,那个时期呼唤新社会秩序,在评定天下的理念指引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环境的孕育再加上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为其提出政治伦理思想打下了基础。孟子政治伦理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民本理念、王道政治与仁政措施,为此,将孟子政治伦理思想放在当下,仍旧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执政中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同时还要做到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政教系;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CKS049)
【注释】
①顾文兵:“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价值意蕴”,《江汉学术》,2015年第2期。
②柯卫,马作武:“孟子‘民贵君轻’说的非民主性”,《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③胡发贵:“论孟子伦理思想的务实精神”,《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4期。
④周海春:“从康德和孟子看中西伦理的超越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⑤李卓文:“孟子伦理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透视”,《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⑥郑臣:“内圣外王之道—孟子实践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0期。
⑦黄忠晶:“简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⑧王保国:“孟子民本思想渊源考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第4期。
⑨张再林,肖向龙:“求善的政治—现代情境下的孟子政治思想解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