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主流文化建设中马、中、西三者间的交融与整合

【摘要】主流文化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起着团结人心和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主流文化建设不能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更不能移植嫁接西方文化,只能立足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的趋势,科学引导与系统整合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体系,培育出与“中国梦”新征程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主流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交融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受到国家倡导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取起到主要作用的文化。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国门逐渐打开,西方文化纷至沓来,传统文化也随着国家经济崛起和民族身份意识增强而日益得到提倡。于是,在中华大地上,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生共存,相互影响,且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融入全球化步伐的加速而出现交融趋势。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关键期,前期积累的诸多问题及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立足时代精神和实践需要从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为此,需要顺应马、中、西三者交融的趋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文化前进方向实现三种文化的当代整合,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分,而主流文化则是在社会诸多文化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对其他文化起到整合和引领作用的文化。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成分与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我国的根本价值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凝聚力源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既非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也非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更不是移植嫁接西方文化,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立足时代精神和现代化发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程科学选择、合理吸收和系统整合的结果,具有独特特征。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科学发展中保持其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不是理论教条,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系列伟大成果符合实践与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正确经验和错误认识进行深刻的理论总结和认识升华的结果,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代表了更为先进的发展取向。②因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结合不断变化的具体形势及随时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动态修正。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具有整合与协调的文化品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形成是我党运用大智慧,对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引导、协调、整合和提升的结果。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包容性,且越优秀的文化,其兼容其他异质文化并实现自身升华的品质就越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主流文化,并得到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与信仰,正说明其具有杰出的整合性与协调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非主流的文化形态进行积极沟通、对话、理解和整合,包容并吸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才得以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和引领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主流文化对其他异质文化进行整合与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拓展党的群众基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成为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民众的价值共识,从而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力量凝聚和最大范围的身份认同。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动态发展中体现人的需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始终处于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动态磨合中,不断吸收和整合新的时代内容,始终保持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和转型期的时代需要保持动态调整的发展步履。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那些符合改革创新需要的时代精神、有助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学精神被不断融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体系之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无论如何不断根据变化的实际动态更新其内容体系,其根本目的仍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呵护人的生存和关照人的情感,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③人的需要不仅分为不同的层次,而且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民众需要开始从基本的温饱生存层次向更高的小康层次迈进,需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围绕人的现实需要动态调整其价值体系。

全球化背景下马、中、西三者间的交融趋势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且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趋势,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动态交流提供了全新平台,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可以在网络中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存在、沟通、对话和交流,接受网络舆论的自由讨论和理性分析。④在此过程中,马、中、西三者间的交融不仅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所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马克思主义在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是在批判并继承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⑤马克思主义形成后,在其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总是能够依据所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现状发展出适合其国情与实际需要的本土化理论。其中,所在国家的文化现状往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扩展中具体表现为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文化及其西方文化背景碰撞并融合之后的俄式马克思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发展和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已经裹挟和融合了诸多西方文化因素。依据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进步,将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不断吸纳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交融。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始,便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交融与磨合的理论发展进程。当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中国的学术思想领域正在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批判与反思,然马克思主义若不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磨合依然难以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等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其本人不仅接受过相对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对二十四史、诗词歌赋和书法等传统文化钟爱有加。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融与整合的结果。当前,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构建有助增进民族认同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宝贵资源。因此,推进其现代化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交融,已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艰发展的基本方向。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当前,中国不仅加入了WTO,与西方直接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进行频繁的经贸合作与竞争。且通过国际互联网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向西方文化敞开了国门。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日递增,要求传承并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发展路向也日益明确。为此,党和国家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构建中华民族的固有精神家园。在此背景下,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存于中华大地且依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行着交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西方社会都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科学万能带来的道德人伦堕落、极端利己主义和生态环保问题等弊端,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讲究中庸和谐、道德人伦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正好可以顿挫西方文化中工具理性主义的锋芒,增进西方文化的人文内涵。另外,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理性及追求正当利益和自我解放的人性观等也是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积极因素。

马、中、西文化交融趋势下我国主流文化的整合路径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仅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梦想。因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民族理想,是新时期身份认同的主流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现实,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在马、中、西三者交融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性升华。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主流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提升并非意味着三者可以平等均衡发展,而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实现三者之间的整合。显然,要保证我国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结合,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此,针对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解释的两难问题,党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解释的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不断推出有分量、有价值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读能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关照性。

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进主流文化的身份认同价值。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绝非意味着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影响却一直存在,且此种存在正是我们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增进民族的身份认同所急需的宝贵资源。⑥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实现“中国梦”,需要构建中华民族的固有精神家园。为此,我们应当努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立足中国此时此地的本位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整理和学术探究,批判继承其中符合当代价值原则的合理成分,以其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之纳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之中,增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整个华人世界的民族身份认同作用。

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提升主流文化的国际融入能力。当今,从地理空间和影响范围来看,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西方文化毫无疑问是一种强势文化。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我国的主流文化要想真正融入世界,并与西方文化共生共存,还应当不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尽管西方文化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然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至少还要在一定时期内依然是比较先进的人类文化形态。尤其是当今西方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在一些现代性的两难问题思考及处理中要比我国认识更为深刻,需要中国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积极借鉴。对此,我国应当借助全球化的时代平台,增进与西方文化主体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需要不断加大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引入力度,认真借鉴西方的企业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文化等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急需的文化精神,推进中国主流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整合,提升我国主流文化的国际融入能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

以文化产业带动三种文化的整合,增强主流文化的市场经济适应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增进社会和谐的静态人文因素,而日益成为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文化经济不仅在西方国家GDP中占据重要比重,而且正在成为西方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的主要方式。因此,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显著的经济价值,其社会价值和文化机制也不容低估,既是国家的硬实力,也是国家的软实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增进主流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的磨合。⑦我国的主流文化建设为避免主流文化建设出现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应当逐步推进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与主流文化建设的结合,为马、中、西三者的文化整合和主流文化建设提供更为灵活的平台机制并奠定经济基础,实现文化整合和主流文化建设中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资助项目“当前中国主流文化的特质与走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D123010)

【注释】

①江畅:“我国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三个问题”,《光明日报》,2012年6月21日。

②于瑮,李医平:“主流文化建设初探”,《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第126页。

③陆岩:“试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第15页。

④杨英法,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年9月28日,第7版。

⑤黎丽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西方文化背景探析”,《理论观察》,2015年第2期,第12页。

⑥欧阳剑波:“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碰撞的当代审视”,《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21页。

⑦杨英法:“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消费市场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2期,第35页。

责编 /张晓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文化建设   整合   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