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中国视角、具有中国元素的生态学说、理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过度消费、坚持有机整体主义的生态主张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存在着某种逻辑一致的关系。此外,有机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向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 中国元素 生态理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学说流派,虽尚未形成完备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它最大的理论意义就在于提出了这样一种思考: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覆辙,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资源,真正走出一条维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语境的新理论

有机马克思主义(或称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以小约翰·柯布博士为代表的美国过程哲学家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主动将怀特海的有机整体概念与马克思进行联姻、借鉴与融合,特别是在与中国学者多年的互动中,结合中国视角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生态危机进行审视从而形成的新的理论学说。

与以往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流派不同的是,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学者王治河和樊美筠与柯布博士一起创建了以“推动全球生态文明”为宗旨的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成立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自2006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有数百位中国学者参与。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且规模最大、中国学者参与人数最多的生态文明论坛之一。该论坛最终孕育出了一个符合中国语境、具有中国元素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深度融合的产物。这是由于西方过程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种深层的、密切的联系。正如,柯布弟子菲利普·克莱顿和杰伊·迈克丹尼尔等人认为的一样,过程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有机整体文化思想都强调事物之间的有机整体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彼此依赖关系,将地球上的一切事物看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当下最能体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语境的学说、理论,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机马克思主义既结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念,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重视易经、推崇变化、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柯布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前景,不论是从理论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国较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都更有可能扭转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更有希望实现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该是为人民群众谋求幸福、体现普通民众共同利益的发展,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是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形势的回应,另一方面则是源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社会和谐、良性互动、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关于这样的一条道路,正如《有机马克思主义》一书的副标题“资本主义与生态灾难的替代方案”所要揭示的主题一样,有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从而在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这一追求上,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有着强烈的共鸣。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内涵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关系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有机哲学,关注现实、注重实践;不主张将人类与自然简单地二分为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而是努力探讨如何让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视角,有机马克思主义蕴涵着反对浪费主义、主张有机整体主义的生态主张与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理论归宿和实践追求。这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存在着深度、密切的逻辑关系。

反对消费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社会最严重的弊端之一就是消费主义。在它看来,消费主义者将无限占有、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将个人的幸福、生命的意义、个体的自由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更为严重的是,这样一种消费主义正以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选择,它以自我追求、个人自由的姿态出现,带有明显的欺骗性,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是反生态的。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毁灭的消费主义”应该坚决抵制。在反对消费主义的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倡惜物主义。所谓惜物主义就是反对暴殄天物,主张敬天惜物,要怀着珍惜和感恩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待物。惜物主义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康消费。健康消费就是抵制以满足个人贪欲为目的的毫无节制的消费,提倡以满足生存并有利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消费方式。二是创造性节约。创造性节约,就是人对物品的一种处理态度。人对待物品不仅应格外爱惜,而且应尽量欣赏、充分利用,同时应生产、制作有利于环境的物品。

目前,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正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看待消费的问题。长期以来,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人们普遍认同生产之于消费的决定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全球化分工协作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普及化、常态化,消费市场越来越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环节,消费越来越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指引力量。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消费方式、休闲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但同时,享乐型、攀比型、挥霍型的消费观念也随之蔓延开来,这样一种毫无节制的高消费模式势必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生态危机。所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提出治理、转变消费模式,正是对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消费问题的正面回应和积极处理,而这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坚决抵制的“反生态的消费主义”。中国要建立一种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健康、文明、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一方面要形成符合正当消费需求、符合资源节约的消费观念,使广大百姓认识到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情,而是事关自然生态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另一方面要鼓励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以及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这与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惜物主义”在思想、观点上达到了高度一致。

主张有机整体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有机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深谷,坚持有机整体主义。有机整体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个世界是由相互依靠的事物组成的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生命共同体。有机整体主义强调人类是与生态环境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现实存在,人与整个生态系统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无时无刻都在与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发生连接、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系统的充分接纳、尊重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只片面强调人对生态系统的绝对控制地位,但这一观点是无法站住脚的。有机整体主义强调万事万物之间的平等地位,认为生态系统具有其内在价值。有必要指出的是,有机整体主义尽管强调万事万物间的平等,但并非否认人类具有的独特价值,有机整体主义既承认宇宙上各物种的独特价值,但并非简单的将价值绝对化。在有机整体主义的视角下,人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人类创造力、人类生存经验和人际关系所特有的内在价值。这与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生态环境的主导地位是相对立的,有机整体主义主张人与生态系统内部双向的合作关系、共生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顺应自然规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满足人类社会进步需求,重新调整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个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有机整体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的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观恰恰是相得益彰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意味着思维方式、判断标准、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世界观上,要跳出机械二元论的误区,抛弃非此及彼的观念,树立有机整体观;在价值观上,要超越人对自然绝对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建整个生态系统合作、平衡的关系;在发展观上,要舍弃单纯追求数字增长的经济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的发展目标。

实现生态文明的理论归宿和实践追求。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形成初期,以柯布为代表的理论创始人就以很严肃的态度呼吁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生态觉醒,并致力于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视野寻求一种可以解救现代生态危机的出路。生态文明遂成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理论归宿和实践追求。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视野下的生态文明不是纯粹简单、狭义的环保,而是一项巨大的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整个生态系统的维护。要实现这样的生态文明,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是无济于事的,而是取决于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内在关系是否和谐,从而将生态平衡、社会正义、人类尊严都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机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生态文明致力于建立一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人类社会。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是一种关注整个地球生物圈系统、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良性互动的生态哲学,一种包容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一种包容了民生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与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视阈中的生态文明不论是在理论归宿还是实践追求上都是相互认同、相互统一的。

有机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与以往众多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不同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停留在对生态文明道路的构想阶段,而是揭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考量,一方面应基于当下中国所处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更应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这种发展思路应该是建立在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后现代经济学基本原则上。这种经济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通过可持续的经营来为共同体服务的经济,它将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全社会的利益和环境的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经济的发展是为前者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目前的情况是,我们人类将商品生产、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指标,而有意或无意的忽略经济增长对整个生态共同体带来的伤害。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在制定各类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时,应该将目标确定为是否有利于促进人与生态系统的共同福祉,而不是仅仅以是否有利于个人利益来衡量经济增长。事实上,正如柯布博士所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条件,也具有最大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总而言之,中国的发展,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生态原则的融合,是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地方共同体经济。有机马克思主义坚持有机哲学重视内在关系的立场,强调关系、关联以及共同体的普遍性,这点与资本主义制度对关系的忽视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是几乎不存在的,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内生态危机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也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放在社会主义中国。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中国之所以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因为占据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共同体的共同福祉,强调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权益。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经济的焦点集中在城市、工业、产能、效益上,恰恰忽略了决定长远发展的共同体的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应该退让到从属地位,市场的价值应该是为整个地球共同体的持续繁荣服务。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经济学原则强调,要解决当前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生态危机,权利应该更多的被赋予最小共同体中。有机马克思主义称这种最小共同体为地方共同体,只有地方共同体的经济得到发展,人类在这样的一个生活圈里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建设一个更大的健康、有效的人类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因为,目前过多依赖全球金融体系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随时可能崩溃的,一旦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地方共同体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能应对危机,从而较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建设乡村文明。有机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建设乡村文明的重要意义。柯布博士认为,在有着几千年传统农业历史的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有着广阔的前景。这是因为在他看来,生态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只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然环境才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最基本的食物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的基础是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又与农村社会、乡村文明息息相关。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从农村开始,比在大城市更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生态文明包括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与动物、植物以及整个人类的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是以相互合作、相互连结、相互支持的方式存在着,生态文明才能得以实现。

如何建设乡村文明,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建议。第一,需要保证食物的自给自足,因为只有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的,才能更好地与村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换,才能摆脱对粮食进口的依赖。第二,发展低碳、高效、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改变过去集中单一农作物的生产方式,通过新型农业科技的使用,减少化肥污染,改善土壤及栽培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第三,发展农村社区,既保留乡村的朴实、宁静,也将城市的公共设施、便民服务带到农村,让村民不仅享受多样化的健康娱乐休闲活动,而且可以享受最先进的医疗、教育和各种保障。在这样的社区里,农民才能具有改变环境的主体意识,才能彼此尊重、彼此包容、爱惜生命、爱护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健康、有机和谐的生活共同体。

综上所述,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想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覆辙,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借鉴、融合西方后现代主义过程哲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有机整体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有机马克思主义由于其独特的中国视角、中国元素,不仅恰当地反映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而且揭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道路。

(作者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2014年度招标项目“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少数民族主体性研究”成果)

责编 /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