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四平的资源、区位、文化等优势,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功能的需求,找到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把四平的城市发展定位为——打造“林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园林生态宜居城市”。围绕这一定位,他们着力引进科学的规划理念,在修编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工业区、行政区、商业区、休闲区、居住区及城市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等各类专项规划,突出规划的战略性、长期性、连续性,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平市之所以取得了较高的底线公平度和分配公平度,还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该市始终将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以此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密不可分。第一,该市将就业优先战略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以稳增长促就业,以鼓励创业就业带动经济增长。第二,该市统筹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探索和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探索发展互联网农业、可视农业、光伏农业和观光农业。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品牌农业,鼓励有文化、有技能和有市场经济观念的各类城乡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到农村就业创业。第三,该市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促进服务业与就业实现同步增长、相互促进。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支持发展商业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与科技、金融、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升级、健康养老、家庭服务和文化体育等服务业,扶持“快递下乡”“特色电商”建设,打造服务业聚集区,逐步提升服务业就业比重。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该市围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拓展就业空间。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依托经济开发区、产业集中区以及城镇化建设项目吸纳就业。通过全面实行新型户籍制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城乡统一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变“市民”。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对进入城镇创业和返乡创业、就地就近从事二、三产业创业的农村劳动者,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搭建一批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见习基地。扶持有技能、资金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头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和兴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将农民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训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员,建立专兼职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与创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鼓励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对聘为农民技术指导员的,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扶持农民网上创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电商企业利用互联网扩大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网上卖家,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企业、小康村、市场和园区对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
此外,该市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清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就业政策、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延伸到村,逐步形成“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在农民工相对集中居住的社区和大批量使用农民工企业的所在地,依托市、县、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综合服务中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健全县域企业用工对接机制,畅通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渠道。加强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对接,扩大技工和品牌工规模。加强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扩大组织开展农民工市民化培训试点,对农民工和有意愿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素质“双提升”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在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时,要明确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具体措施。
比较分析结果还显示,四平市的机会公平度在9个地市(州)中排在末位(位列第9)。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底线公平度下的两个二级指标,我们发现,该市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差距较为明显(位列第5)。为此,对于四平市,通过采取积极就业措施等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和继续提高中学教育完成率,是其今后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公平度的两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