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十三五养老机构全面改革 公办机构民营化起步(3)

医养结合医疗费用异地报销可期

在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医养结合也成为了众多养老机构的主攻方向,但高昂的医疗费用曾一度成为这一模式落地的掣肘。直到今年6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共同发布《关于遴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明确我国将遴选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试点地区可享受医养结合优惠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将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和护理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在此基础上,《规划》对医养结合模式进一步细化,提出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入住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医保报销待遇。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这意味着医养结合的康复、护理费用,或将享受到异地医保保险待遇。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曾透露,我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将在2020年初步形成,届时居民就将享受到互联网健康咨询、医保联网异地结算等服务。

此外,《规划》还明确将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实施养老服务信息惠民和养老机构远程医疗合作等试点专项,推进智慧医养护一体化发展。

尽管顶层设计已经铺开,但这项惠老政策的落地还面临着多道关卡。曾有多家养老企业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虽然各地纷纷开始出台医养结合机构医保资格“绿色通道”等扶持制度,但截至目前,不论是医疗机构投建医养结合设施,还是养老企业开办医养结合机构仍然要面临巨大阻碍。比如某养老企业就表示,现在社会资本在北京要投建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能需要两年左右才能获得定点医保资格,手续相当繁琐。

“要改变医养结合机构面临的冗长审批流程,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分割,建立涵盖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方权限的机构统一审核,避免出现互不认可标准的情况,拖延时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老年研究室主任李红武表示。

与此同时,医疗资源的紧缺也逐渐显现,不少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老年医疗、护理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同时从业人员工资低、工作量大、流动性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期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业内认为,这反映出我国相应培训体质尚不健全。

“需要注意的是,在医疗护理人员之外,目前养老机构还存在一类日常起居的护理人员,这些护工的资质要求不高,只要能判断出老人潜在的危险,并及时向医疗人员求助即可,”李红武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因而这类人才的培训,完全可以交给专业培训机构,无需扎堆进入专业院校培养,节约下的资源可以培训更多护理人员。”(蒋梦惟 张畅)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