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个重要遵循

核心提示: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一刻也不能离开改革,必须坚持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改革的作用,在于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增添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2016年4、5月间,习近平总书记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及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广大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这一课题,始终摆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突出的位置上。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着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的三个目标,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用制度的眼光审视世界科技发展史,并不能得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代表先进,社会主义公有制代表落后的结论。一个有力的相反事实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其科技水平曾长期比肩美国,而社会主义中国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培养出了屠呦呦这样的世界级科学大家。我们在这一领域,应当抱有足够的制度自信。社会主义制度在科技发展领域体现的优越性,内在地包含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法宝和“精神可以变物质”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应用中所能带来的收益,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对于中国这样希冀在新科技革命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后发国家,借科技进步的东风加快发展自己,是一个重要的路径。“集中力量办大事”之所以具有“法宝”的功效,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用“新五化并联发展”的方法把科技方面落后世界“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完善国家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好科技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德国近年来成功地推动“工业4.0战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能丢掉自己的好传统。二是基于绝大多数关键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无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条件下,我国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如国防科技、航天科技、大飞机、高铁等,需要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协同创新,这也离不开国家作用的发挥。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巴黎统筹委员会”运行时期,苏联仍然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进步成就,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由于产权归属全民,在理论上落实政府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公有制企业是能够排除各种利益干扰,进而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在内的产业规划。这也是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重要理由。

社会主义制度的另一个优越性,是指导思想的先进和治理能力的高超。我们并不否认,市场经济体制追求的“利润至上”原则对于推动科技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以“中心—外围”为特征的世界体系使得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才黑洞”。然而,我国在建设科技强国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手段,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推动科技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经典作家多次强调科技在生产力中的突出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突出位置。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9月进一步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性质迥异,二者的国家治理模式也相应存在显著差别。在笔者看来,在科技发展史上,如果没有苏共中央对发展科技的高度重视,苏联就不可能在美苏两国几乎同时公布发射卫星计划后领先于美国发射第一颗卫星。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领取诺贝尔奖时发表的致辞中也提到了毛泽东同志“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精神对其开展青蒿素研究的鼓舞作用。今天我们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早日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大有裨益。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强国   三个   建设   世界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