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生“躺枪”
信任在本质上与现代性制度相联。医生这个职业在当下中国正被视为畏途,虽然近年来医患关系在各方的努力下已经趋于和谐,但偶有发生的恶性事件还是沉痛地敲打着人们的内心。细想一下,如果任何一个公共服务机构都充斥着恶人,那是多么心惊胆战的处境;更进一步地,假设谴责一切医生的普通人发出“恶骂”之时,没有思考一下判断的真实性,也没有反思自我的责任,那么可想而知,其所映射的社会正处于一个信任度何等不堪的僵局。我们在调查中问及了“基于以下哪些原因,你可能将更信任医院或医生”,其中,17.39%的受访者认为是“医疗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41.30%的受访者认为是“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度进一步健全”,19.88%的受访者认为是“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管和奖罚机制更为明确”,18.94%的受访者认为是“医生的医德和服务态度有所提高”,仅2.48%的受访者认为是“医患矛盾事件的减少”(见图5)。
由此可见,医疗保障水平和制度的欠缺是公众对医生产生不信任的根源。在某种程度上,少数不良医务人员的不法行为来自其自身的道德缺陷,亦来自制度的弊端,而某些非理性的患者在被痛苦绝望的情绪冲昏头脑以后,只是将医生当成了制度的靶子,实施报复与发泄,不计后果,甚至酿成鱼死网破的惨剧。从这也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作为医疗服务的第一线,医务人员成为了现实中医疗保障制度的标杆,信任的靶向。
对医保制度的一致期待:要素公平与结构公平“兼顾”
我们在调查中还问及“你认为医疗保障应更偏向于要素公平(人人均等)还是结构性公平(资源有效配置)”,目的在于测试公众在接受资源配置中对自私本质与道德理性的取舍态度,这是宏观政策调整和制度改革的重要根基。假设“人人均等”和“资源有效配置”是两端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除去表示“中立”的30.43%,接近“资源有效配置”一端的态度占据了43.63%,远高于前者。这也就说明,公众的医疗保障观念从整体上趋于理性,绝大多数人能够积极地接受基于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的利益调整,兼顾要素公平与结构公平成为多数公众的一致期待。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初衷、使命、目标其实从未改变,路径也日渐明晰,在当下政治、经济、社会面临多重转型的复杂情境中,公众的信任才是改革的定力,也是改革的核心原则与终极目标。
【执笔:黄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