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外国记者心中的中国故事(2)

期盼中国朋友去南非

——访南非ETV电视台驻华首席记者钟贝利

记者 暨佩娟

“中国正在以积极的方式向前发展,目前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们非洲人来说,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南非ETV电视台驻华首席记者钟贝利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08年,钟贝利受南非ETV电视台委派,来到北京担任驻华记者。此后,人们总能在中国许多重大的新闻现场看到他的身影。有两次报道给钟贝利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整个中国都团结起来,站在了灾区的受害者和幸存者身后。二是2013年在习近平主席当选中国国家主席之后不久,我对习主席进行了一次令人难忘的采访。”钟贝利说。

2015年6月,“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尽最大努力搜救幸存者以及搜寻遇难者的遗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大范围的搜救并不容易。中国政府还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及时准确的信息,让外界了解搜救工作进展,这格外重要。”钟贝利说。

钟贝利结交了各行各业的许多好朋友。“我和中国朋友们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就是一起享用中国美食,体验中国文化。”说起中国美食,钟贝利一脸的享受和满足,他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是四川菜,口味很辣很刺激。

钟贝利表示,许多非洲国家,尤其是非洲南部的国家把他们与中国的关系视作一种“双赢”。他们认为,可以和中国讨论发展问题,因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钟贝利认为,南非和中国两国在政府层面的交往很多,但是,如果想进一步改善和拉近两国的关系,两国民众之间就要有更多接触和交流。

同时,钟贝利也真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国外旅行,他们对世界建立了更多更深的认识。“我的许多中国朋友都非常喜欢出国旅行,因为出国旅行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对其它国家和文化的认识。”

采访最后,钟贝利没忘记给本国做个广告:“我想对所有中国人说:请到南非去旅游吧!去了解南非的经济和文化,去欣赏南非的自然美景。在南非旅游时,你还有可能在那里发现商机。”

最近,钟贝利正在非洲各地考察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投资情况。他表示,中国企业在南非的采矿、汽车、金融、酿酒以及可再生能源等行业都进行了大量投资。根据南非法律,投资南非的外国企业的员工中,必须有很大比例是南非当地人。因此,中国企业的投资为南非创造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中国企业在南非的可再生能源领域、海洋、旅游等行业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钟贝利说。

体验“24小时无现金”生活

——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驻日记者威尔·来普利

记者 田 泓

今年春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威尔·来普利在北京进行了“24小时无现金”的体验。这一天,他用手机在路边摊刷二维码买了煎饼,叫来了出租车,和一家手机应用公司创始人吃了午饭,最后还用手机支付了各自的账单。

来普利在电视节目中说:“在美国时,我很少用现金支付,我必须永远带着信用卡。我可以写支票支付房租,并在网上支付大部分账单。据说中国的移动商业已经把美国远远甩在了后面,所以我要亲自看看一部手机能让我走多远。说实话,在北京不用钱包能待一天吗?对此我也有一点点怀疑,但结果是,非常轻松,非常方便。”

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室里,来普利笑着和记者讲起了这场“非常有趣”的采访。今年35岁的他有着明星般俊朗的面孔和15年全职记者的经历。两年前,他从美国地方电视台跳槽来到CNN,负责CNN在日本、中国和朝鲜的报道。

来普利曾先后10多次到访中国,也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看着他们拿手机买单、订票,忙得不亦乐乎,他决定关注一下中国的移动支付产业,结果他发现,中国已经成功跨过了信用卡时代。他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的体现。

“对于和自己不同的文化和国家,每个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的固定印象。”到北京前,来普利一度很担心北京的空气污染。幸运的是,他每次在北京,都赶上了好天气。来普利喜欢周末闲逛,长城、胡同、美食,都是令他兴奋的“探险”对象。虽然不会讲汉语,“但只要表现出善意,中国人都会对你很热情”。

“中国是个重要的国家,除了政治和经济,我还想向美国观众介绍现代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的采访对象中,既有互联网企业的创业者,也有因产业升级而不得不重谋生路的工人。

他发现,中国的青年没有他想象中的愤怒,而是忙着寻找各种创业机会,和美国的同龄人有着更多的相似而非不同。他曾以为中国是个封闭的国家,却不料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社交媒体用户群,人们可以从手机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CNN有个专门跟踪分析社交媒体新闻线索的团队,很多关于中国报道的线索都源于微博。

甚至在日本,来普利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在东京的景点和商店,我随时都可以听到普通话,这说明中国人是多么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也有尴尬的时候。去年,来普利在天津市一家医院门口直播天津港爆炸事件时,因线路传输故障,只能用手机自拍发回报道。这引起了事故伤员家属的误解,一度引发肢体接触,相关画面也即时传回了美国。“我其实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没想到我这个报道新闻的人,无意中成了新闻的主角。”事后,不少中国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和他交流此事,让他对中国人的想法有了更多了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名外国记者,我更想在现场告诉观众,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国的下一步正要往哪里走。”来普利说。

难忘斋月里的美好回忆

——访巴联社前驻华记者马苏德·萨塔尔·汗

记者 徐 伟

2006年至2014年间,作为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巴联社”)驻华记者,马苏德·萨塔尔·汗在中国度过了8年时光。赴任前,马苏德对中国不同宗教的庞大人口如何和谐共存很感兴趣。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称中国“限制”宗教事务,马苏德决定自己亲眼看一看。

2006年9月,马苏德到任北京。在中国的首个斋月,他迫切地想知道哪里有清真寺可以做礼拜。很快,他就在北京朝阳路上发现了一座清真寺,距其住所的步行距离仅15分钟。此后,马苏德开始探寻中国穆斯林的聚居地和宗教场所。在北京,他参观了该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牛街清真寺。马苏德一家人经常到这里做礼拜。

马苏德和记者分享了他在新疆喀什地区的见闻。和巴基斯坦一样,斋月期间的喀什,很多餐馆在白天也是关闭的,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得到了充分尊重。晚上用餐时分,他前往下榻酒店附近的喀什大清真寺,看到许多穆斯林家庭面前摆放着食物,分坐在绿化带两旁。注意到他这个陌生面孔,一个女孩用英语问他来自哪个国家?当知道他来自巴基斯坦,想看看喀什的穆斯林的生活时,女孩一家坚持邀请马苏德坐下来共同享用饭食。盛情难却,马苏德和这家人一起吃了地道的喀什美食,当地人的生活幸福和热情好客给马苏德留下了美好回忆。

在乌鲁木齐,他还遇到了不少在当地经商以及在酒店工作的巴基斯坦人。乌鲁木齐市内高楼大厦和大型酒店林立,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在银川,有一座非常巨大美丽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也是展现穆斯林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博物馆。马苏德在银川走访了一所供孩子们学习伊斯兰传统和文化的学校,学生们对巴基斯坦很好奇,都凑上前来,向他了解巴基斯坦的更多情况。

给马苏德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六朝古都西安的大清真寺。2008年,清真寺的教职人员指着铺在大殿地上的大型天蓝色地毯告诉他,曾有两位巴基斯坦总统先后到访该寺,那块地毯是齐亚·哈克总统访问后送给该寺的礼物。在正殿四周的木质墙壁上,用中、阿文雕刻的《古兰经》也让马苏德叹为观止。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西方媒体有关中国宗教事务的报道是站不住脚的。中国不但尊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还为穆斯林尽可能多地提供便利。”马苏德告诉记者,中国政府每年都会安排大量包机从不同城市直飞沙特阿拉伯,为穆斯林朝觐提供方便,“我没有发现中国政府在宗教事务方面对穆斯林进行任何阻碍,中国穆斯林、基督徒及其他教派人士共享和谐幸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中国故事   外国人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