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中外思潮 > 正文

破坏与再生:礼仪文明的核心价值是“敬”

——“礼失,求诸野”再识

现在的中国,很多人炫富,全社会一下子都傲慢和虚骄起来了。这种虚骄令人难以置信,不知因何而起。国家当然创造了伟绩,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但现代化的过程并没有完成。经济、文化、教育、医疗,问题多多。没有任何理由自满自足。这些虚骄者,既看不起自己的同类中国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异类”外国人。尤其对外国人傲慢之甚,动不动就声称要“灭”人家。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敢于如此说话行事?傲慢者自己不知道,其他人尤其不知道。所以是不折不扣的虚骄。

当代社会的价值紊乱、价值失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每个人以及全社会的精神信仰。做人的规则是从几代之前,甚至是从千年以还的传统中传承下来的。个人品质的养成,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之源,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家庭。佛教唯识学有一个概念叫“种子识”,也叫阿赖耶识,讲的是一个人的祖先、远祖、曾祖、祖父等前几代,他们的性格基因会在你身上有残留。这种影响是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的,但它会使你成为一个跟其他人不一样的人。这种远因的传承是一个人性格和教养所以形成的看不见的因素。

礼仪的核心价值是“敬”

文明的标志之一是讲究礼仪。礼仪的核心价值是“敬”,即自重、自尊、庄严、有序。《孝经》里面讲:“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把“爱敬”视为“生民之本”。《孝经》是孔子的得意大弟子曾参所作,所叙内容以孔子的言论为主,因此又有孔子口授而曾子为之记录的说法。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刘邵的人,写过一本书叫《人物志》,他进一步提出:“人道之极,莫过爱敬。”又把“敬”视为“人道之极”。

人类社会的所有礼仪,其精神内核都是“敬”。也就是孔子讲的:“为礼不敬,举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没有“敬”,任何礼仪都没有什么看头了。“敬”不仅是对他人而言,主要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自生自在的庄严,可以叫“自性的庄严”。“敬”是自生的,是人的一种不可予夺的内在志气。孔子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个不可夺的“志”,就是“敬”的精神。现在大家讲“孝”,“孝”的精神内核不是孝本身,而是“敬”。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问他,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犬马其实也能养,如果没有“敬”,人的能养跟犬马有什么区别呢?显然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指向在于“敬”。所以对老人的孝称作孝敬。

《左传》里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是军事行动,“祀”则是祭祀活动。而所有的祭祀,其精神内核都是“敬”。“戎”是军事行动,其实军事行动更注重内在的庄严,因此也需要讲究“敬”。所谓“敬而无失”就是此义。军事行动,一是忌“怠”,二是忌“戏”。所谓军中无戏言是也。因此最要不得的是“以军为戏”。

“敬”与“诚”相连接,古人对祭祀的要求,就是要有诚敬的精神。按照朱熹的说法,后世子孙对祖宗的祭祀,包括对远祖的祭祀,如果能表现出深沉的诚敬之心,祖宗能够“感格”。这也就是中国文化一向讲究的“诚可以通神”,所谓心诚则灵。所以“敬”和“诚信”都是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位置的价值理念。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礼仪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