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六产业”的概念,最先由日本专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其实质就是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日本积极探索加快“第六产业”发展,并通过促进产业融合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大提高了其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日本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很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第六产业 日本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3/37 【文献标识码】A
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基于“1+2+3”等于6、“1×2×3”也等于6的理念,作为日本振兴日益萧条的农业和农村的措施,用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即通过搞多种经营,逐步使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获取迄今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获得的部分增值价值,使农村和农业摆脱日益衰落的现状,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是“第六产业”的根本内涵,最早于1996年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今村奈良臣提出。2008年12月,日本民主党在其内阁会议中提出农林水产大纲——《农山渔村第六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首次在其政策大纲中提及“第六产业”。以此为契机,在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农户的协同合作下,日本的“第六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质量、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
日本“第六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重视“第六产业”发展规划。从2008年开始,日本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以及纲要性文件来推动“第六产业”的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2010年3月日本政府制订了《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2010年4月农林水产省相继出台了《农山渔村六次产业化政策实施纲要》《农业主导型六次产业化准备工作实施纲要》等,从战略与措施方面,如推进纲要政策与财政措施相结合,从产品附加值、流通效率、国际合作、资源环境、食品安全以及环境技术革命等进行细分,涉及农工商业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化战略、饮食文化、生物科技、食品信赖度等多个方面,对未来“第六产业”发展相关准备事项都进行了详尽规划,并与之前政府推广的城乡交流、区域发展等规划一脉相承并有所创新。
第二,突出提高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日本农林水产省把农业和农村的功能归纳为:防减水灾、蓄水、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文化传承、疗养休闲、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粮食供应等多个方面,力求把农林水产品、生物能源、农村风光直至农民的经验、智慧等各种资源同食品、观光等现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快促进地方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其中,“六次产业”的基础是农业,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尤其是提高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第三,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第六产业”力度。为促进农林渔业及给相关“第六产业”提供发展资金,日本持续加大了政策补助和金融支持力度。如在2011年度的农林渔业预算中,用于发展“第六产业”的资金支持就达到了130亿日元,其中用于农林水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专用资金为33亿日元;同时,对农林渔业者新事业的拓展给予更大力度的贷款优惠政策。又如,农林水产省计划“支援机构”在2012年筹资320亿日元,此后每年筹资400亿日元,再通过“支援机构”与地方自治体及金融机构以1:1出资成立子基金;现已设立49只子基金,基金总额为733.02亿日元;到2014年9月,其子基金就已对全国的35个经营体进行了出资,出资总额为23.76亿日元。
第四,注重多类型推进“第六产业”发展。日本现有“第六产业”典型案例呈现的特点,大致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发展内容多样化,二是发展主体多元化,三是发展形式混合化。首先,在产品内容上,包括农林水产品、农副产品以及自然资源3个方面;其次,日本政府自上而下成立推进的组织机构,2011年在水产厅内成立了“水产业六次产业化推进团队”,各都道府县吸收农政局、经济产业局、财务局、运输局、农协、工商团体以及推广组织等组建“六次产业化、地产地消推进委员会”;再次,在发展形式上,“第六产业”的基本形式包括加工、直销、出口、契约交易、农家餐馆、网络营销以及研究成果应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由上述多种基本形式进行2项或3项组合发展的混合型模式。
对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实施,如何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主动破解“三农”新难题,对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多举措积极发展“第六产业”的经验对于我国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一是重视加强规划引领,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发展“第六产业”,必须结合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特质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选择优势特色产业,提出区域性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主动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并通过强化“第六产业”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产品开发定位、营销活动策划等全产业链的规划布局,以及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规划布局内容的引领,重点依托当地传统农业,延伸发展产业链条上的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旅游、文化等价值,加快农旅一体联动发展步伐,积极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二是积极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多元融合主体。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在“第六产业”服务机制建设上,要加强政府主体地位,打破部门、领域、行业界限,整合服务资源,健全服务网络,通过创新多种推进机制,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与特色农业产业集团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三是不断加快人才培养,促进新型业态发展。要加大服务“第六产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建立公益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职业教育;要积极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参加职业农民队伍,投身“第六产业”发展。要坚持“互联网+”发展理念,将“第六产业”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与应用放在重要位置,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农特产品、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等相关网络营销体系,以及建设农产品生产、标准、安全网络信息体系;鼓励“第六产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体验即“O2O”模式,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创意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为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王志刚、江笛:《日本“第六产业”发展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1年第3期。
责编/杨鹏峰 美编/宋扬 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