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旧媒体的融合转换中存在的矛盾性,新媒体技术传播与互联网技术联袂导致的传播环境日渐复杂等,很有可能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导地位及其所培育的文化生态。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效果、衍生文化等所带来的挑战等,将是现阶段提升大众媒体素养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机遇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 A
新媒体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生动化、广泛化
第一,新媒体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的生动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提炼之后有24个字,对于关注物质生活提升要求的民众而言,仅仅凭借传统媒体中的文字、声、影传播,民众有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记忆流于表面,而并非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为自身行为的重要辅助力。传统媒体受众的有限性,传播方式的灌输式、单项式以及内容的单一化等,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成效,但是在新媒体的辅助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移动通信、平板电脑、数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可将自身的内涵及精神用文本、音频、动画以及视频的传播模式,更为生动形象的传播开来,从而强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众化和普及化。
新媒体终端的日渐普及,使得民众得以随时借助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信息传播者,完成两者之间的广泛而积极的信息交流,从而可辅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发展。以微信和微博为例,①各界名人作为意见领袖以微信和微博为阵地,呼唤善行、知行合一、常行善举等,不仅可辅助凝聚及传播正能量,同样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向性传播。
第二,新媒体可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广泛化。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广阔传播范围和瞬间传播信息的特性,在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完全可以让信息随时“飞一会”、“零时间”和“零距离”的传播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因此在与互联网联袂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者,公众仅需要一部智能手机,一个平板电脑就可以通过各个方式随时接受到此类信息,并且更为精准的了解到整个事件传播的全过程,从而更为具象化的了解、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真。传播者和信息传播方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如此可辅助每一个信息接收者都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下,愉快的理解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并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延伸等的传播者,辅助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建立大众化基础。
第三,新媒体可催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互联网+”模式下,信息发布者可借助新媒体即时发布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重大政府决策等与受众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和影响,公众在接收到新媒体通过不同载体所发布的信息后,瞬时使用各类途径依靠分享、评论、转发等来进一步引发新的话题,并在短时间内掀起新的社会舆论。
新媒体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复杂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被弱化
第一,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复杂化。新媒体的传输成本低廉、言论自由、资源开放性虽然可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正向性发展力度,但是网络上各类拜金主义、暴力信息、享乐主义、黄色等不良信息对受众群体的影响,新媒体自由化、公开化、互动性及平民化反而为反面信息传播提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同等渠道,同样会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成效及引导价值。新媒体时代,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复杂文化信息等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对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中大量充斥的外来文化、西方低俗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选择等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同样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复杂化。
新媒体信息的庞大和芜杂更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复杂的传播环境雪上加霜,正因为新媒体信息传播存在无地域性、开发性、自由性,如此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中也有可能被混入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的,甚至也许是具有严重负面倾向的信息。面对如此信息,公众不可能随时、有效的区分,一旦受众轻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虚形”,那么势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负面、消极的态度。
第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被弱化。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借助交互性强的优势可为信息传播塑造出“量身定做”的传播模式,其互动性优势在弱化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本身的话语权、传播力的同时,也使得发布者的身份不再需要被详细界定和区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融合更能促进信息加工或者控制摆脱传统媒体的“1V1”考察模式,新媒体和互联网不具备的去伪存真功能和传播中的“去中心化”也导致公众价值趋向多元化,价值观选择更为自由化,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在理解观念范畴是必然被弱化。
就大学生群体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记忆和识别而言,在互联网中备受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于虚无缥缈。需要注意的是依靠新媒体吸纳知识的受众,因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影响,而使得自己更愿意享受自我,拒绝权威,否认主体,个性张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态化传播,很容易产生抵触感,如此自然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价值和主导地位。
第三,诱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生态被污染。在网络实名制实施之前,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会辅助传播者构建一个“合理”的身份,并以此为掩护,被动、蓄意发布诸多虚假信息,尤其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众盲从、对信息认识不到位等而故意误导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继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态环境被恶意污染。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控制权,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受传播周期、版面、信息传播审核、播放时间等的限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中可瞬时刷新、传播,但是近些年来网络中国所盛行的各类单纯高效的网络视频、搞怪信息及图片等,会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在网页的传播实效。
此外,传播主体的自由化,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很容易激发起民众的自我中心化的情绪,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象构建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和价值观,很容易在识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出现认识偏差。但是新媒体时代中,每个受众都是传播主体,均可以极为便捷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个人的观念表达不受限制时,就很容易主动地扩大自己身为传播主体的影响,个人主观意识也势必随之膨胀,进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思想和价值观,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能力,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依靠的集体主义被弱化。信息交流的无限自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言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如网络上每年度所出现的流行语,“猴赛雷”“女神女汉子”“高大上”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无疑属于逐年都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新媒体+互联网”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思路
第一,构建“新媒体+网络”模式,分层强化媒体使用技巧。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联合,以及两者所表现出的传播媒体的多样化及应用要求的多元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媒体表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尤其对大众信息使用方式及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较高的需求。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假,以高度责任心编写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环境中信息的价值和真假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营造出良好的、相对简单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则显得尤为重要。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要依靠宣传教育来提升大众及大众传媒素质,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受众学会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正确识别和使用新媒体,如何高效地选择和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有价值的信息②,忽视和摒弃别有用心人的蓄意传播的信息,对于培养大众媒介素养而言更为重要。
现阶段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及对受众的引导主要集中在如何让受众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度,如何提升自己新媒体使用技能,具体使用形式则集中在媒体应用相关知识的讲座开办,新媒体技术培训班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模式的面向公民的征稿等。
媒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其素质的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价值和实效的提升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此一方面重视培养传播载体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使其对不良内容和言论具有辨别和筛选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定期强化媒体人职业道德的培训和道德教育,使之清楚认识到自身引领并推动信息舆论方向的重要性和责任,如此可良好的运用主流声音来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播。
第二,整合载体内外资源,联合民众打造“双线”引导活动。整合现有的新媒体、传统媒体、网络技术等各类资源,以强化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广度及深度。麦克卢汉曾提出,“没有一个媒介可独立存在,任何一种媒介都会充当另一媒介的‘内涵’,媒体之间只有在互相作用时才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③由此可见,新媒体只有与传统媒体充分融合时,才能取长补短,并借助综合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辅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快速传播。借助整合传统的媒体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更为多彩化,传播的内容也更为形象化。在复杂的多媒体环境中,拟最大化、最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就需要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信息可靠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公众化、信息资源的宽广化、传播速度的迅速化等融合起来,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所依赖的传播合力。
丰富现有媒体传播形式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性传播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比如建立具有权威影响力和监督功能的政府门户网站,保持对公众经常全面、准确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用户与政府门户网站间的双向交流能力,借助在线互动和在线交流更好地了解大众想法和看法,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之更符合民众的信息获取和应用需求,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感,比如在广播活动、网络活动等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组织和构建社区活动,联合民众共同打造具有正能量和可以传播正能量的空中社区等。
第三,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多网合一构建综合平台。“新媒体+互联网”融合的平台构建,需要符合两者顺利运作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作为辅助。首先需要不断出台和完善已有法律法规,来引导或者左右“新媒体+互联网”所依靠的网络舆论和法律环境,赋予舆论监督功能以妥善的保障,并要求在新媒体和互联网中发布信息的广大用户,可以为自己的视频及言谈提供自己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尽管截止到目前,信息产业部先后出台了诸多可辅助“新媒体+互联网”传播形态运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④,但是其监督力度仍不够。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①梁志厂:《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四川: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第39页。
②曹正:《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四川: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第17页。
③沈丽丹:《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第11-13页。
④冷红林:《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第12-15页。
责编/潘丽莉 美编/宋扬 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