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为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城市从农村的依附者迅速转化为城乡关系的主导者。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广泛经历着城市化浪潮,城市和农村地区日益频繁的人口、资源和信息流动,促使城乡之间地理空间与功能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越来越难以将城市和农村视为相互排斥的一对实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既是对工业化时代城乡关系恶化的批评,也是对城乡一体化雏形和发展趋势的一种精彩推演。
20世纪40、50年代,经济学、地理学和区域规划学等不同领域的城乡关系研究开始起步,城乡关系(urban-rural relationship)概念的出现正是对19世纪初普遍流行的传统城乡二分法观点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在5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学界针对城乡关系研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模型,例如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模型、弗里德曼“核心—边缘”理论以及麦基的Desakota模型等,这些理论观点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关系,奠定了后来研究的理论基础。
城乡互动的萌芽与发展阶段:城乡发展失衡成为普遍问题。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学界开始从具体要素的层面来考察城乡之间的互动,实证研究表明,城市中心区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商品、资本及社会交易等联系,在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具体表现为,在经济领域,许多城市企业依赖农村来满足消费需求,农业生产者则借此获得使用城市市场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此外,许多城乡家庭也依靠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相结合的方式来生活,尤其是那些社会资源相对贫乏的弱势群体。
但是,众多理论成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城乡关系问题已经得到合理解释并在实践中得以妥善解决,城乡发展失衡依然是一个普遍问题。直到20世纪末,人们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仍然滞后于城乡关系的发展现实,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城乡关系做出改进的客观实践活动。例如,Isserman发现,官方统计体系将国家划分为都市区与乡村区,掩盖了城市与农村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本质,不利于全面把握农村的发展现状,从而误导国家政策的讨论。③传统的城乡二分观点深深地扎根于国家规划体系之中,已不足以应对城市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变化现状。Mylott研究发现,许多国家政策一直专门地关注农村地区或城市地区,未曾致力于建立两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界线的观念,扭曲了城市、农村和日益重要的城乡边缘区的发展现状。④这种分执城乡一端甚至有意无意地向城市倾斜的立场,无法真正把握城乡关系的实质。
城乡互动的深入探讨阶段:城乡关联成为规划与发展的普遍共识。出于呼应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学术自省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城市和农村的传统划分方式作出深刻反思,众多国外学者日益认识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是相互依存和互为补充的。这种认识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城乡关系(relationship)向城乡关联(linkage)的术语演变。Tacoli进一步论述了城乡关联的概念内涵:首先,城乡关联包括农产品和其他商品,从农村地区的生产者手中流动到城市市场,供应给当地消费者并转发至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以及工业制成品和进口商品以相反的方向从众多的中心城市流向农村居住区。其次,城乡关联包括农村与城市居住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或是定期通勤,或是不定期地前往位于城市的服务区域和行政中心,也可能是暂时性或永久的人口迁移。再次,城乡之间的信息流通,包括从商品价格波动到市场体系领域的各类信息,对潜在移民而言,即关于就业机会的信息。最后,城乡之间的资金流动,主要包括移民寄给所在家乡的亲属们和社区的汇款,这笔流动资金包括移民寄给农村家庭的养老金,以及位于城市的机构对农村所进行的投资和信贷活动等。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