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层层加码”作为政治性政策或是行政性任务,一般都是以正规、公开的政策或文件出台和下发的,“层层加码”的指标和要求,都是隐含和包含在整个政策或文件的正文中的。这其中便隐含着“层层加码”的隐形生成机制。
【关键词】“层层加码” 政治隐患 政绩工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层层加码”的政治隐患
“层层加码”,无论是时间上的赶超进度,还是空间上的扩大范围,或是指标上的层层追加,这些都是人们能够直接感受的显性任务。但“层层加码”作为政治性政策或是行政性任务,一般都是以正规、公开的政策或文件出台和下发的,“层层加码”的指标和要求,都是隐含和包含在整个政策或文件的正文中的。也就是说,以政府文件下发的政策有其合法性和正当性根据,但是其中要求下级政府或单位完成的指标任务,增加了某一层级政府的政治意志和政策指令。这其中便隐含着“层层加码”的隐形生成机制。
一是“层层推进”可能变为“层层加码”。从中央到基层,有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五个行政层级,中央的各项治党和治国的政策和指令,当然需要各级政府的“层层推进”,才能传达到基层和民众。但党中央或国务院的政策,在逐级下达和部署中,每一个政府层级都可能根据本地的发展实际和发展条件,有意或无意地增加地方性的特点和特别要求,这就有很大的政策空间来增加地方性的“指标任务”。也就是说,“层层加码”会沿着行政管理的层级逐级加码和放大,这是“层层加码”隐形政策的“加码机制”和“加码逻辑”。
二是“层层传导压力”可能变为“层层下卸压力”。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央的政策都必须变成各地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行动,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各级政府领导和干部的“政策性压力”。特别是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信访维稳主体责任、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等方面,各级领导干部都感受到责任的“压力山大”。而政策和任务的具体完成需要下级政府来推进和落实,所以在“层层传导压力”的过程中,需要给下级政府和干部更大的压力和责任,以保证留有时间和指标余地完成上级任务。因此,“压力层层下传”的过程,就极有可能变成了“压力层层增加”和“压力层层下卸”的过程。“层层加码”也就在政策任务的下达中“隐形”形成。
三是“层层追查责任”可能变为“层层下查责任”。各项政治性和政策性政策和任务,中央都明确指示要落实到人,谁决策谁负责,谁执行谁负责。一旦在各个层级的落实链条中,出了事故或完不成任务,当然要倒查责任,“打板子要有人负责”。各级政府为了责任明确,一般都要细化责任和下传责任。就在责任的层层细化和层层下传中,“责任条目”和“责任清单”都可能“层层加码”式不断加大和增强。“层层下查责任”直到行政底层不能再“下查”的“一线执行者”,这也为责任的“层层加码”留有体制性通道。
“层层加码”与个别领导“好大喜功”“对上负责”的个人性动机有关
“层层加码”的隐形生成机制,与制度惯性相关,也与中央集中政策和资源的行政体制相关,更与各级干部“对上负责”的选拨任用制度相关。所谓的“压力型体制”,可以说是“层层加码”形成的体制性根源。但“层层加码”之所以时常显现,也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担当和个人主观动机相关。
一是个别领导“好大喜功”的政绩冲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发展大势,为各级领导干部大显身手提供了巨大舞台,也为其“自由裁量权力”的发挥提供了巨大空间。在发展竞争的“政治竞标赛”中,个别领导不顾本地实际和发展条件的“政绩冲动”,在中央部署的发展指标上随意增加“上限指标”,并以“层层加码”的发展指标向下级政府强行规定,以彰显当地发展的“巨大政绩”。
二是个别领导“对上负责”的晋升激励。干部选拔任用的“层层上拔”机制,也造成了干部层层对上负责的晋升激励。为了在中央和上级领导面前表现“忠心和政绩”,“层层加码”变成了个别领导的“晋升工具”:“层层加码”可以表现“政治正确”和“政治忠心”;“层层加码”可以表现“超额完成”的“个人政绩”;“层层加码”的指标宣传,可以在当地民众中造成“能干有为”的良好口碑。
三是个别领导“推卸责任”的政治权术。“层层加码”式的分解、细化和增加发展指标和发展压力,不仅可以凸显当地发展的行政绩效,也可以层层下卸发展责任。一旦发展中出现事故或发展指标完成不了,上级追查本级政府责任时,就可以“顺势”追查下级政府和领导的发展责任。
四是个别领导良好动机的“副产品”。“层层加码”的政治责任和行政指标,除了上述三种“不良动机”之外,也不排除多数领导尽最大努力发展一方的良好动机。也就是说,有些领导干部“层层加码”追加压力,也确实是从“更加严格执行中央政策、超额完成发展任务”的发展责任出发的。但是不顾当地发展条件和发展实际的“层层加码”,良好的动机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副产品”。
“层层加码”的隐形政治成本
不论是体制性根源,还是个体性动机,“层层加码”的政治性和行政性“下压”,都可能导致各式各样的显性的、隐形的政治危害和政治成本,从而危害到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
一是“层层加码”可能导致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不管是“好大喜功”的政绩冲动,还是“层层追加”的发展指标,如果不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不顾当地人民的发展需要,都可能导致公共投资和公共建设的巨大闲置和巨大浪费。如在各级调研中可以看到,不顾当地人口规模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盲目“赶超城市化”指数,造成了各地巨大的房地产投资和房屋空置。“层层加码”式的跟风和放大效应,也是各地显现粗放型增长和经济过热等现象的体制性根源。
二是“层层加码”可能导致“统计数据”掺假。 “层层加码”增加发展指标,不但脱离了中央的统一部署,也可能脱离了当地的发展能力。如果哪一级政府不能完成上级“追加”的指标,不但完成不了上级的“发展政绩”,也可能影响到本级领导的“晋升预期”。在各种不切实际的“层层加码”压力下,各级政府的各种“统计数据”,就可能“被迫”掺假和“注水”。而“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则会直接影响到中央的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
三是“层层加码”可能导致基层政府不堪重负。由于上级政府掌握着“指标设定权、检查验收权、考评奖惩权”,层层“追加”发展指标,也意味着层层“下压”发展责任。而再好的发展规划,要从纸上的发展指标变为地上的发展现实,则必须依靠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来执行落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复杂繁多的发展指标,都要靠基层一线来落实,也要靠基层一线来上报。在调研中,各地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忙死了”,不要说落实发展行动,仅是“填报各种报表,就忙‘晕’了”。层层下压各种责任,也使基层干部最怕工作中出事儿,反而谨小慎微不愿干事,形成一种更难解决的“不作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层层推进”切勿“层层加码”》,人民网,2014年3月27日。
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