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排斥性问题及矛盾,阻碍着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也产生了较大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包容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思想,这一理念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排斥性问题及矛盾。
【关键词】城镇化 包容性就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走向是包容性发展,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相关理论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推动城市包容性就业发展,从而使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尽快地城市化,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发展机会及权利,促进农民工更好地在城市就业、实现安居乐业,从而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发展及包容性发展内涵分析
最早将国外的城市化理论引入我国城市发展研究的是我国地理学者吴有仁,之后我国学者创造了一个新词汇——“城镇化”。我国在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上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使用了“城镇化”一词。城市化与城镇化两种表述同时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经过讨论后使用“城镇化”比较准确。国外的许多国家基本上没有镇的建制,而且镇的人口规模非常小,常常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直接升级为市。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城市化”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人口聚集现象及过程。而在我国,人口聚集包含了两个过程——“城市”与“镇”的集中。城市建制是非常严格的,因此我国的一些乡镇人口规模非常大,有的早已经超出了国外“市”的规模。我国使用“城镇化”更能客观地反映人口聚集的现象。
城镇化主要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而且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从而增加了城镇数量、扩大了其规模。其表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及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出现了长足发展,地区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农村人口的居住地向城镇迁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二、三产业转移,城镇化发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反映出的社会变迁。城镇化深层次含义指的是农民的身份出现了改变,从事职业也向非农业转变,生活方式向多样转变,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与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国内很多学者深入探讨研究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综合起来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平等的发展机会。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发展最基本的内涵,在这种发展理念倡导下,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及持续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其他多种机会。同时还要消除减少多种不平等待遇,以促进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公平及发展成果,特别要消除因为个人背景差异造成的不均等收入现象,最后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二是指共享式发展。倡导将社会上所有人都集中纳入到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使国家取得的经济增长能被所有社会成员公平合理地分享,重点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三是指包容性发展也是一种益贫式发展。这种发展理念更加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给予其足够好的生存空间,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排斥贫困者现象,使其能够有公平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建设及生活中。
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排斥性问题
地区间的排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大城市单向使用周围腹地资源,致使出现了较大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及地区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城乡间发展脱节,城乡、地区甚至是地区内部都出现了经济发展失衡的状况。我国只有极少数因为区位条件优越,并且与国际市场关系密切的城市与地区呈现出较好发展,其余地区及小城镇缺乏发展后劲。并且,我国以往较为重视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对小城镇发展有所忽视,小城镇的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流动明显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城市对新市民的排斥。这是指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如“失地农民”及“农民工”,他们不能公平地参与并享受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成果,没有享受到与城市人相同的平等待遇,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被边缘化的群体。因为农民工收入较低,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加之严格的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缺少,给他们在城市中安身增加了困难。且部分农民工虽然转化为了城镇户口,但与城市人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距也较大。
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排斥。这主要是指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间存在着较大矛盾,目前我国的城市规模及占用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城市容纳人口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并且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复建设及铺张浪费现象,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和环境污染较大,给城市环境保护造成了较大压力与挑战。
城镇发展中的包容性就业问题探讨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城镇化发展理念。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决策者制定的完善制度与政策,城市要想实现包容性发展,首先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在包容性理念引导下积极建设、监督,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具有非常显著的溢出效应,但这只是城市化发展的权宜之计,应该重点关注城市化质量提升。首先,不应该片面地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而忽视工业化及农业化的同步发展。在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到城镇化品质提升过程中,应坚决抵制破坏城市形象的不良行为;其次,要做好城市发展衡量指标的制定,放弃使用单一的衡量指标,使用包容性衡量指标,结合城镇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建立城镇综合发展的有关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的发展质量。城镇包容性发展过程中应包含有生态环境、弱势群体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等因素,采用量化标准考察城镇化的成绩。另外,制定的综合评价标准还要给予政府一定的约束力,使其对地方政府起到引导与监督的作用,确保包容性在城镇化发展中得到积极执行。
创新就业制度,促进公平广泛就业。城镇化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就业制度。就业制度能够保证新的城镇人口参与城镇化建设,积极享受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成果,并借助就业实现个人生存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地方政府应改变以往固化封闭的就业制度,采取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等新型的劳动就业制度,促进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劳力的需求。积极改革创新劳动力就业制度,构建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一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辅助的就业机制,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外,城市相关部门还要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在其主导下积极进行跨区域的劳务合作,疏通并拓宽用工信息渠道。政府还要根据企业需求开展服务,将市场劳动力信息公布在人才市场上,给企业制定合理的招工条件,帮助其扩大招工范围,从而更好地缓解人才的供求矛盾。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团体”及“专业劳动输出中介组织”,组织劳动力实现团体就业。
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提升其福利水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如果缺乏稳定的就业岗位及收入来源,将会阻碍其市民化进程,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在积极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方面给予支持,并合理提升其福利水平。一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应该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及权利,用人单位则应该同工同酬、一视同仁地对待农民工,不歧视不排斥农民工;二是增强农民工的市场话语权,增强其维权意识,使劳动者意识到自己与企业具有平等的谈判地位;三是给予农民工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及再培训教育,增强农民工自身相对优势,提高职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使其能顺应市场的需要及需求;四是建立农民工福利水平合理增长机制,给予其适当的福利待遇,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作者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①周帅:《包容性增长下中国大城市人口流动性研究》,湘潭大学,2013年。
②韩康:《中国城镇化最大风险:城乡矛盾内化》,《人民论坛》,2013年第15期。
③谢志强:《尊重客观规律 稳妥推进城镇化》,《人民论坛》,2013年第22期。
责编/陈楠 刘芋艺(见习)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