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出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
建立“文艺评论学”初议
——从“文艺评论”相关概念辨析谈起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对文艺评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梁漱溟说,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文艺评论”是文艺领域一个核心概念,是一个传播频次很高的“热词”。但在历史脉络和实际运用中比较混乱和模糊,也缺乏深厚的学理和学科支撑。在当前形势下,厘清“文艺评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文艺评论学”,进而构建文艺评论新格局,是把切实加强文艺评论落到实处的一项战略举措。
我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文艺评论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评价、阵地建设等若干方面,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值得引起各方面关注。
“文艺”何谓
“文艺评论”由“文艺”和“评论”两个词组成。辨析“文艺评论”的概念,先要搞清这两个词的基本内涵。“文艺”是人们熟悉并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其准确含义比较混乱和模糊,模糊之处主要在于:“文艺”究竟是指文学和艺术的总和?还是单指“文学”或“艺术”?或是指“文化艺术”?
查考中国古籍,“文艺”一词最晚在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逸周书》提到:“人多隐其情以饰其伪,以攻其名。有隐于仁质者,有隐于智理者,有隐于文艺者,有隐于廉勇者,有隐于交友者,如此,不可不察也。”《吕氏春秋》中说“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不过,这里所说的“文艺”,是“文”和“艺”的合用,“文”指知识才能,“艺”指技艺,而非今天所说的“文艺”。到了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开始后,“文艺”一词开始流行。比如,康有为说:“中国文学、工艺之美,皆在汉、唐、宋之盛时。”王国维认为,“文学”主要指由文字构成的作品,如诗歌、小说,“艺术”则主要指由非文字构成的作品,如绘画、金石之作等。梁启超认为,艺术包括音乐、建筑、绘画、雕刻、刻丝画等,文学包括戏曲、小说、诗歌等。这里的“文艺”,指的是文学和艺术。
此后,随着西方尤其是苏俄文艺作品和艺术理论著作大量译介到中国。“文艺”一词更加广泛地得到使用,语义也有了变化,有的时候仍然作为“文学和艺术”的简称,有的时候单指“文学”,有的时候则单指“艺术”。较早介绍到中国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5年发表的《文艺讲座“文艺一般论”》中明确提出,“文艺是以言语或文字为表现手段的艺术。”按此理解,“文艺”基本可等同于“文学”。此时,也有人注意到“文艺”用法的混乱,并试图厘清。傅东华在《文艺批评ABC》(1928年)中说,“‘文艺’两字,分开来讲,就是文学和艺术;合起来讲,就是文学的艺术,或涵有艺术性的文学。照普通的用例,这两字是合起来讲的。”这可能是目前可以查考到的最早的关于“文艺”的明确定义。1929年鲁迅翻译的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1930年钱歌川编写的《文艺概论》、1930年樊仲云的《新兴文艺论》和1931年陈彝兴的《文艺方法论》等近现代早期文艺理论著作中,都把“文艺”理解为文学和艺术的总和。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是把“文艺”理解为“文学和艺术”的。
但也有人坚持认为,文艺就是文学,而文学又是艺术的一个分支,也就是把“文艺”作为“艺术”的二级概念。夏丏尊在《文艺论》(1934年)中说,“文学与文艺,原可作同一的东西解释,普通也都这样混同了解释的。”“文学是以文字为工具的艺术。”“把文学认为艺术的一种,这已是公认的见解了。”
“文艺”含义模糊的现象延续至今,包括一些辞书也作了模糊处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艺”的解释是:文学和艺术的总称,有时特指文学或表演艺术。《辞海》的释义是:文学与艺术的总称,有时也指狭义的文学。《汉语大字典》中的解释则是:文学与艺术。在汉英工具书中,问题反而变得简单。《现代汉英词典》中“文艺”一词的翻译是“literature and art”,也就是“文学和艺术”。早在1931年出版的《马修斯汉英字典》中,也是如此。
“文艺”在某些语境中被等同于“文学”,原因不在“文艺”本身,而在“文艺学”这个概念的影响。“文艺学”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science of literature,德文literatur-wissenschaft的译名。在外文中,这个词由“文学”和“科学”这两个词合成,直译应为“文学学”或“文学科学”,但长期以来约定俗成译成了“文艺学”,其内涵实际上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或文学研究。采取这样的翻译方式,既受到近代以来日本的影响,又受到苏联文艺学教科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学理论进入中国,以“文学理论”为名的书被翻译到国内。“文艺学”开始被“文学理论”所取代,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1994)、王一川主编的《文学理论》(2003)等都是如此,可以说,作为文学科学意义上的“文艺学”正在淡出历史舞台。这种变化也反映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它以折中的办法对“文艺学”作了解释: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仅指文学,还包括其它艺术,如绘画、雕刻、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美术等。
综上,我们认为,虽然“文艺”的内涵经历了演变和摇摆,但最为人接受的界定是“文学和艺术”。
“评论”何为
接下来,再看“评论”。在文艺领域,人们有时候用“文艺评论”,有时候也用“文艺批评”。在现代汉语中,“批评”有四项含义:(1)评论,评判;(2)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3)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4)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评论”有五项含义:(1)批评、议论;(2)批评、议论的文章;(3)斟酌、考虑;(4)商议;(5)商榷之处。在用作“评判、判断”等含义时,“批评”和“评论”具有共通性。
古汉语多为单音词。“评论”和“批评”共享的是“评”。“评”的核心含义是用一定的标准对事或理的品评。“批”本义是“反手打”,引申为打、攻击的含义,又引申为作指示。“论”的本义是“议”,即“议论、分析、说明”。在古代,有“评”和“论”连用的情况,也有“批”和“评”连用的情况,其含义近似于今天所说的“评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指出缺点和错误”的“批评”,则是近代的产物。
在英语中,和“批评”“评论”相对应的词主要有“criticism”“review”和“comment”。其中,criticism在法语中是“critique”,在德语中是“critik”,都源于希腊语“kritikos”,是裁判、判断、辨识、论定的意思。“review” 直接源自古法语的“reveue”,最初源自拉丁语的“revidere”,由“re”(重新)和“videre”(看)组成,含义上偏重于回顾、检阅、评判。“comment”源自拉丁语的“commentum”,含义更偏重于评注。
从实际运用情况看,在近代以来乃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语境中,“文艺批评”的使用比“文艺评论”更加普遍。改革开放后,“文艺评论”较多地被使用。
构建一门“文艺评论学”
在文艺评论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和许多文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迫切需要建立一门文艺评论学。
在我国学科分类体系中,艺术学原本是文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2011年,艺术学独立出来,成为与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并列的一个大门类。艺术学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包括33种专业,即:艺术史论、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29个基本专业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书法学、中国画、艺术与科技4个特设专业。而文学门类则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三个一级学科,文艺学是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文艺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将更加倾向于文学理论。可以看出文艺评论的相关内容零散地分布在各相关学科中,相关学科划分和概念界定也比较模糊,而涵盖各个文学艺术各门类的统一的“文艺评论学”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尚属空白。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文艺评论学科建设滞后,不但教育系统专门的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受到制约,而且研究人员撰写文艺评论文章也不计入科研工作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艺评论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文艺评论学的学术建设和学科建设,将扭转这种状况。
综合以上情况,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大力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文学”和“艺术学”成为两大学科门类的今天,建立专门的“文艺评论学”,可谓恰逢其时。我认为,这个学科可以在对现有的文学艺术学科总体布局调整中,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来考虑和安排。
纵观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原有学科的模糊化、融合化、再分化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原有的学科面临着再定位的任务,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文艺评论学”是在哲学、文学和艺术学这三个学科门类交叉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涉及到哲学中的美学、文学中的文艺学,以及艺术学中包括艺术学理论在内所有二级学科的相关文艺评论内容。它以研究文艺评论的现象、本质和规律为任务,以指导文艺实践和文艺创作为目标。文艺评论学不是美学,也不是艺术学理论,它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对于文艺实践的研究;文艺评论学也不是现在文学门类中,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语言文学中的二级学科“文艺学”。文艺评论学涵盖的不仅是文学,也包括各类艺术,当然也包括网络艺术等各种新兴的艺术。
一般而言,学科的发展需要三个支撑,即史的支撑、学理的支撑和实践的支撑。文艺评论学也应包括三个分支:一是理论,包括文艺的宏观、整体理论研究以及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二是史论,包括文学史和艺术史以及各门类各专题艺术史;三是评论,即对于某个或某些文学艺术理论、作品、人物、事件、现象等的评说和分析,也包括对文艺评论的再评论。
近年来,我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学术上和实践上朝着构建这一门学科的目标已经作了一些工作。我们在全国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文艺评论家队伍,省级文艺评论家协会也已经发展到25家;我们创办了《中国文艺评论》月刊、中国文艺评论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22家“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我们中国文艺评论家在协会内部设立了涵盖各个艺术门类的12个专门委员会;我们创办了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和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还举办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开展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等各种活动。应该说,这些工作从学理、队伍、阵地、人才等各方面为构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学奠定了一些基础,创造了一些条件。今天,借此机会,我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也期待各位专家、同仁助力支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创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学,并将其设立一个学科,是完全有希望的。可以期待,文艺评论学的建立,将为文艺评论的实践提供学术、队伍和阵地的坚实支撑,从而把贯彻落实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关于文艺评论的要求进一步引向深入,落到实处。
(本文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暨2016中国文艺评论峰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