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核心价值观不同传播方式的特征

【摘要】文章从媒介形式与符号功能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进行考量,择取报刊媒介、户外媒介、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介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中的文字、图片、视听等不同符号及其整合形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建构中所发挥的不同功能,评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介形式  符号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理想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彰显,在精神领域和思想阵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高度凝练,采取何种媒介形式,将其中体系完善、层次分明、内蕴丰富的内容重新编码并进行有效传播,是传播行为中首先要考虑的。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现状,在媒介形式和符号功能方面呈现出丰富各异的特点。

报刊媒介与文字阐述

虽然在新媒介的冲击下,纸质报刊的传播力日渐式微,但作为传统媒介的重要媒介形式,主流报刊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然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报刊媒介也在积极探索与新媒介的融合之道,以传统的语言文字符号原创的各类作品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导向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激励功能,有效地引导社会成员理解、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各类报刊主要诉诸于文字文本,以丰富的语言文字符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样态,以令人欣喜的消息、催人奋进的评论、感人至深的通讯等形式,使得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不断增值,产生较为理想的社会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2015年4月20日01版刊登了署名“任仲平”的评论文章《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篇评论纵横捭阖、以小见大,从九个方面层层推进,以丰富的信息、精深的理论和遒劲的笔力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渊源、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文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格外重视,指出最为切实可行的培育和践行之路在于“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绝不可坐而论道,“只有把核心价值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这样的评论文章既能高屋建瓴,又具公民视角;既有世界眼光,又有民族立场;既富家国情怀,又系大众情感。文章句式规整、节奏明快,表达精准、文采飞扬,使人充分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在纸质报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对这样的优秀文章多加关注,在保持主流纸媒原创内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的前提下,借力新媒体,以合适的渠道与方式进行推送、推广,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符号的理论解读与阐释优势。

户外媒介与图文解读

户外媒介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一种传播介质”,以其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强制性等特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之一。在目前的户外媒介形式中,学校、社区、广场的宣传栏、展板、电子液晶屏、墙体等成为比较常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这些面积较大、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的宣传品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的传播符号:一种是以标语口号的形式出现,用单纯的文字依次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由于这12个词具有声音韵律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和传播的优势,加之汉字的“方块字形结构稳固”、“易于辨识”等特点,使得这种形式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大众化,不失为一种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舆论导向工具。利用户外媒介进行这样的“标语口号”式传播,如果能兼顾文字背景和字形字体的设计美感,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文字符号的传播功能。另一种是以图文并茂的组图形式“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依次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的深刻内涵。
较之单纯的文字展示,图文并茂的宣传画更注重画面主体形象的选取和细节的描摹,形象鲜明的图像符号辅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不仅拓展延伸了每一个词的意义空间,也赋予形象主体一定的象征性,让公众在进行艺术欣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由于户外媒介受众具有流动性和分散性特点,传播过程中应加强公共空间选择与户外媒介受众之间的契合度,并根据目标受众的人口学特点来确定图文文本的具体形象符号和表达方式,以确保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广播电视与视听表达

广播电视媒介以电子化大众传播的优势雄踞传统媒介强势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担负了非常重要的责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广播电视宣传重点和主线,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世道人心,全国广播电视媒介从新闻报道、专题纪录、文化栏目、公益广告到少儿动画,以视听语言符号创作、传播了一大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
广播媒介具有便捷性和伴随性的优势,声音符号需以老百姓喜闻的“民间话语”方式进行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率的《新闻纵横》、《最美新闻人》和《公益报时》等节目,选用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运用生动活泼的有声语言,推出许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典型和温暖故事,唤起听众的共鸣与思考。地方广播电台的交通广播频率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本土化、常态化的节目形式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汇聚社会救助力量方面发起“大家帮大家”的公益互助,为许多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使得核心价值观的真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普通人的心田。诸如此类“接地气”、“重民生”的传播意识已经成为广播人的共识,这样的优势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上,无疑能够产生“入耳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
电视媒介的视听语言符号更加丰富,形象直观的画面语言、或叙事或隐喻的镜头组接、权威真实的同期声采访、代入感强烈的环境声和现场声,以及渲染情绪氛围的音乐等等,在电视新闻、纪录片、文化栏目、公益广告等不同的节目形态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率先垂范,开掘新题材、运用新技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传播上集中发力:《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等央视的主要新闻栏目均开设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专题板块,以系列报道的形式讲述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以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故事,节目

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视听结合的传播优势,综合运用画面语言、画外音、人物同期声等多种视听符号进行整体构思,直观生动地呈现故事主人公的淳朴人格、奉献精神和爱国情志,塑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群像。
央视还启动公益广告项目,运用公益广告这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推出一系列题材丰富、形式新颖的公益广告,从不同的角度生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媒体这一平台上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如公益广告《时光的脚步》以感性诉求的方式和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技巧,讲述一对夫妻从青春到暮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即便妻子已经忘却许多,丈夫仍然紧紧牵着她的手,“就算都忘了,也要在一起”。伴随着歌曲《牵手》的背景音乐,短片以细腻的画面细节和清晰的镜头叙事,诠释了“爱,是我们一生的课程”这个主题。这些公益广告以含蓄蕴藉的艺术形象和感动人心的情感正能量,从社会阶层的不同层面、角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柔性传播”的维度,作品深入人心,传播效果卓越。
此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百年潮·中国梦》、《国魂》等文献纪录片也以创新的“故事化”叙事技巧和精美的视听传播语态进入受众视野;各地卫视举办的“中国梦纪录短片展播”活动也相继推出大量优秀作品。这些电视作品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传播优势,说理不说教,传输不灌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深远历史的追溯、中国故事的讲述和时代声音的传达之中,给人留下了意味深长的启迪和思考。

网络媒介与符号整合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作为“第四媒体”的开放性平台,网络媒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传播符号的“集大成”,它能轻松地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海量存储和传播,也能提供便捷的搜索与互动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面,网络媒介大有可为。
网络媒介是前述传统媒介生产和传播的大量优秀作品进一步传播的理想平台和渠道。它可以将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的相关内容“一网打尽”,统统整合到自己的平台,实现不同符号的整合传播。央视网设有“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全国优秀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库”等网络专区内容,广泛集纳传统媒介的优秀作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作品的一座宝库,为广大网民和研究者提供了极为便捷的获取渠道,是网络媒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化”传播的典型代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创办的门户网站“中国文明网”,在全国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网站以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各种传播手段全面报道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网络媒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门化”传播的有益尝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4G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上网行为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6.20亿。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传播的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争取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基于青少年网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多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央视网站精心筛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作品,进行二次剪辑,在后期效果和包装上进行精加工,推出时长不超过4分钟的动画短片,以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央视网还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微访谈,通过对专家学者和公众人物的访谈,探讨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挖掘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故事,并通过官方微博积极进行关注、转发和推广。这些举措都是针对新媒环境的良策,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将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性和精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碎片化之间存在原生性的矛盾。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面向全体公民,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容选择和审美特质,适应新媒体传播的模式与机制,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质量与效果,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地 (内蒙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与实现路径研究(2015JDB021)”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价值观   特征   核心   传播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