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贵阳市积极促进分配公平。2015年12月24日,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将工作重心由消除绝对贫困向全面提高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收入和生活保障水平转变。《意见》明确,到2020年贵阳市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整体超过6500元,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具体来说,首先,增加财政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能力。据统计,2014年贵阳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2%,城镇新增就业21.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8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提高11%以上,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房4.65万套。其次,促进农业现代化,2014年贵阳制定了《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1+3+5”的思路,即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发展升级版为总体目标,突出工业、市场、生态三个核心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园区建设、产业提升、城乡统筹、扶贫攻坚五个主攻方向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最后,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加强产业、质量、市场、储备和创新五大体系建设。新划定30万亩城市基本保供一线菜地,与市州合作建设补充性二线菜地,与外省合作建设调剂性三线菜地;打造清镇、息烽两个“千万羽”肉鸡产业基地,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产品供给“双赢”。
同时,“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全市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一是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实行“一级考核、双线责任、三级联控、四项助推、五书制度、六类关注、七长联动”工作机制,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二是统筹解决大班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提升学校内涵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三是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村向乡镇集中和向城市(镇)转移、老城区向新城区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布局按照“集中、规模、优质”的原则,实行市级统筹,市、区(市、县)分级实施。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校任教,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五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与整合“一网二库五平台”,即贵阳教育信息网、教学资源库、学业考试试题库、教育管理平台、中小学招生平台、教与学平台、教学科研平台、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同时,加强校园网及远程教学系统建设,发挥中小学优质资源辐射作用。
此外,贵阳市的人均GDP在9地市(州)同样位列第1。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球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贵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思路,强化风险防控,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一是培育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二是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以及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三是开通铁路、公路、城市干道,改造航站楼等重大工程;四是构建开发合作的新格局,如积极参与贵广高铁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深化与港澳台经贸交流合作,与爱尔兰米思郡结为友好城市等;五是打造高端创新平台,组建中科院软件所贵阳分部、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北京贵阳大数据研究院、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等。
遵义:经济社会公平度在9地市(州)中位列第2。
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这主要得益于其具有较高的底线公平度和机会公平度(分别位列第2、第3),以及具有中等水平的分配公平度(位列第4)。通过比较分析分配公平度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后发现,分配公平度排名居中主要是由于该市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相对较低(位列第7)。为此,对于遵义市,提高社会民生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水平是其今后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公平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