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6)

核心提示: 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有两个层面,一是宏观经济层面将文化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工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二是微观经济层面对文化产业内部进行调整,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三位一体改革,最终要落于优化服务,为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减少企业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成本。

鼓励原创保护知识产权。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优质内容的缺乏是造成文化产业发展乏力的核心原因。拉动内容的生产需要解决激发原创力和保护知识产权两大问题。原创内容方面,文艺创作者要坚持创作体现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的作品,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但不能一味迎合受众,要引导人民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优秀内容的创作需要建立强大有序的保护机制,一个能够保护文化创作者的智力创造成果,并为其带来应得收入的市场机制,才能鼓励有才华的创作者进行源源不断的创作。这就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立法的进程,创造以放宽市场准入、加大版权保护、减少办事手续为核心法律环境,为文化创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配合以人才培养、资金扶持等来进一步促进机制的完善,以推动文化内容生产的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面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和供给不足的问题,标准化、均等化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具有重要价值。标准化、均等化的提出意在加快落后地区文化建设、缩短城乡差距,既要在全局层面统筹兼顾,还要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需求偏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建立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极大地补充了公共文化供给单一和不足的问题,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的层次和类型。

推进文化产业内部供给侧改革。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有两个层面,一是宏观经济层面将文化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工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二是微观经济层面对文化产业内部进行调整,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供需不匹配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本质都是文化产业内部供给失衡。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通过调整生产,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用优秀的中华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引导文化消费,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产品供给源于要素供给,要素供给源于制度供给,要解决文化产生过程中不同门类间生产过剩和发展困难的问题,就要从制度出发,调整不同产业门类的准入政策、监管力度、财税体系和鼓励政策等,抑制资源过剩的门类生产过度,扶持资源不足的门类健康成长,使之能够协调发展,并向市场需求靠拢。

解决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问题。在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文化、互联网和产业的融合趋势更加凸显。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就要做好土地、金融、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转型要求下,文化产业与工农业的融合,更需要为管理体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铺平道路,才能解决好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生产模式转变和创新驱动下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借助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和平台,鼓励以中国文化为内涵的新产品、新业态的开发,通过一定的财税金融优惠激发科技创新的研发力度,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同时要不断提高监管的意识和技术,要对融合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意识形态漏洞做出提前的预判,与时俱进提高监管技术,从而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扩大国内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对于市场开放程度低造成的文化市场发展不均衡现象和文化贸易水平低的问题,政府应当着力转变职能,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在国内市场,政府应当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适当放松管制以增加企业活力;还应当着力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国际市场,应当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并为参与国际活动的个人、企业提供办事程序上的便利、经费补贴;布局文化走出去工程,积极承办国际节展,打造中国文化产品对外交流的窗口;多部门协调合作,利用资源置换等方式,帮助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海外,从而实现出口结构的调整,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王 虹 (见习)    于晓萍(见习)】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国家治理1
标签: 产业发展   路径   时期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