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涵养健康的大国国民心态必然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坚定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红线需要从理论研究、政策融入、国民受惠进而在人们的内心产生观念共振,健康的国民心态方可自然天成。
【关键词】国民心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不断加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渐凸显。同时,当前快捷的通讯方式可以把一个事件连同人们的情绪瞬间扩大,由此蔓延爆发出巨大社会影响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大国国民应有怎样的心态?如何涵养健康的国民心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是否建立了文化自信的一块晴雨表。
一个社会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产生共振,国民心态必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个国家的国民心态的形成是涉及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维度、多因素集合而成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健康的国民心态表现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宽容务实等,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显现为自卑自弃、冲动斗狠、狭隘浮躁等。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拥有健康的国民心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价值观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的倾向性,反映着人的认知和需求状况,最终决定着人的心态。一个社会如果价值观多元分化,丧失价值共识,必然导致国民心态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社会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产生共振,人们在一个频道上说话,国民心态必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经过近四年的宣传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厂矿,都能看到这24个字的标语、漫画、解读,很多城市要求市民会背诵,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等。但是,这对涵养与构建健康的国民心态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由于24字的核心价值观涉及到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其中每一个观念都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思想智慧。要讨论其与国民心态养成的关系,不能笼统地说,而应逐一讨论,在此仅以“平等”为例进行考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国民心态密切相关
首先,从理论研究者视角看,作为理论研究者,要从理论上厘清“平等”的内涵、类型、价值、原则等,并从学理上论证“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据及实现途径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精准的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何谓平等?法国《人权宣言》给出的定义是:“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我国《辞海》亦说:“平等是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人们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平等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完全平等;另一方面,人人所享有的非基本权利应该比例平等。
其次,从社会管理者视角看,作为社会管理者,要在正确理解把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将“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来。在政策制定层面,厘清当前我国社会人们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基本权利有哪些,目前的政策法规中是否有与完全平等的原则相悖的条款,并将这些条款按程序修改完善。在人们享有的非基本权利分配中,是否做到了比例平等。在政策执行层面,执行者能够真正理解领悟政策中所蕴含的“平等”价值观念,并在执行过程中将其发扬光大。毛泽东有句至理名言,“当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之后,干部是关键!”诚哉斯言!一个好的政策要经政策的执行者(社会管理者、各级领导干部)的正确执行才能真正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否则,再好的政策不能得到贯彻实施,最终也只是一纸空文。
第三,从全体国民视角看,作为非理论研究者和社会被管理者,他们是平等观念的享有者,享有者中同时包括理论研究者和社会管理者,即全体社会成员、全体国民都是平等观念的享有者。如全体国民都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感受到“平等”的氛围,每个国民都平等地享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平等地享有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政府所提供的发展才德、做出贡献、竞争职务和地位以及权力和财富等的机会。人人享有平等,人人感受到平等。当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红线就从观念层面的倡导贯穿到政策的制定、执行,最后落实到每个国民的内心,价值观的共振才能产生,它的巨大的凝聚力方能显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宽容务实等健康的国民心态自然天成。
上述分析中,大多数国民是由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切身利益而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如果他们天天看到平等两个字的标语、漫画而感受不到平等的机会、平等的对待,他们一定是自卑、抵触的心态。作为研究者有责任和义务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作为社会管理者,也就是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又是感受者、受益者,这个群体的心理素质、理论功底、政策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产生共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就非常必要和及时了。只有各级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广大国民才能信任政府,接受并认同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国民心态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坚定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红线需要从理论研究、政策融入、国民受惠三个方面共同推进,进而在人们的内心产生观念共振,健康的国民心态方可自然天成。由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的健康国民心态,在对待国内国际上的杂音噪音、各种突发事件,就会具备强大的文化自信,就会理性从容,表现出大国风范。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