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意识形态进行网络渗透的背景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微信争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严重冲击,使高校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在微信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制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方案,探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信新媒体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和基于高校新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鞍山师范学院和辽宁社会科学院组成了课题组,选取了几个省份的多所高校,十个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1000名在校学生,对微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调查研究。
微信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全新问题
一是微信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调研数据显示,当被问及“你是否非常喜欢使用智能手机包括微信通讯工具”时,回答“非常喜欢”的学生占59%;在回答“你对利用微信传播的境外信息内容是否感兴趣”时 ,回答十分感兴趣的学生占36%;在被问及“喜欢浏览微信媒体传播的哪些信息”时,回答“外媒资讯”的占42%;在被问及“你认为境外敌对势力会利用高校学生的哪些特点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时回答“身心不够成熟”占54%,回答“冲动爱国情绪和狭隘民族情结”占45%。由此可见,微信新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用户群体,其多层级病毒式的信息传播机制,使信息传播速度以几何倍数的方式迅速攀升,给网络信息监管带来巨大困难;微信熟人交际圈的特性大幅提升了信息的“转发率”和“可信度”,高校学生放松警惕的同时容易被虚假信息迷惑和掌控。部分民粹公共知识分子在朋友圈大肆宣扬西化的政治理念言论,随时都在对冲高校的思想战场,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异常激烈和复杂;微信沟通的“矩阵模式”已经颠覆了社会意识形态传统的构建模式,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微信新媒体成为西方反华思潮向高校渗透的重要媒介。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微信新媒体监管盲区,不断向高校进行有组织性和计划性的反华宣传。调研数据显示,39%的学生喜欢利用微信浏览境外信息”,而仅有7%学生认为“微信传播的境外信息应提高警惕”;48%的学生接收过“煽动不良民族情绪”的信息,36%的同学接收过“针对国家敏感问题发布的各式集会、游行等串联指令”;31%的同学接收过“传播虚假消息,夸大、歪曲炒作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29%的学生接收过散布“我国意识形态终结”,鼓吹“全球共同价值”和“宣扬西方政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信息;11%的学生接收过“攻击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否定我党历史、路线及方针政策,损害国家民族形象”的信息。
三是微信新媒体成为冲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调研数据显示,在被问及“你认为境外敌对势力会利用高校学生的哪些特点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时,回答“身心不够成熟”占54%,回答“冲动爱国情绪和狭隘民族情结”占45%;42%被测试学生喜欢浏览外媒资讯信息,仅有8%的学生喜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境内外势力利用微信不断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主要表现为:一是用蛊惑人心的方式极力宣传西式的拜金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二是用歪曲事实、混淆黑白的方式,诋毁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三是大力宣扬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政治价值观并恶意抨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方略。长此以往,青年学生将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认同感产生动摇,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微信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有效路径
第一,提升高校网络阵地防御能力,牢牢掌控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针对高校意识形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国家层面的微信公共平台,牢固掌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要充分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利用高校对学生管理便捷的优势掌控学生微信群体,选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定期传送,以便有效掌控高校学生微信群体,使高校学生读懂“中国故事”、听懂“中国声音”,确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正确人生价值坐标。其次,各高校要培养“权威专家型”校园微信发言人,针对学生关注的国际突发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注敏感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对学生进行不良信息疏导,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共同构筑高校意识形态防御阵地。
第二,加强学生教育引导工作,构筑防范意识形态渗透人文环境。首先,各高校要开设有关媒介素养和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列举实例揭露虚假信息,并对虚假信息追根溯源,让学生对媒介舆论有清晰和理智的认识。教会学生如何辨别被包装和美化的西方政治理念和普世价值,认清境外敌对势力潜移默化利用微信新媒体俘获大学生来达到破坏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目的。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抵御西方反动意识形态渗透的环境屏障。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通过大力弘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和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根基的爱国主义精神,共同构筑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人文环境。
第三,强化微信新媒体监管力度,营造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协作氛围。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包括各高校在内的立体化微信监督管理体系。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师队伍在不断做好对微信不良信息的监管工作的同时建立“微信班级”,以班级为单位与学生进行“微信群”捆绑,“微信班级”的建立不仅从源头上打破课堂教育的时空限定性,又可以将微信交互性信息活动平台建立在班级之上,在不断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效率的同时,实现对高校学生微信监管的单位化和立体化。其次,高校相关部门要与政府、微信运营商充分协作,建立切实有效的微信意识形态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微信运营商要加大监管力度,扩大监察范围,要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的申请条件,严格申请资质审查机制,及时修补程序漏洞。高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做好校园微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应急预案,将校园突发网络安全问题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第四,构建微信新媒体法治体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消除杂音。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贯彻依法治国,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完善微信法治环境。国家立法部门要根据微信新媒体发展现状填补立法空白,对微信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各级政府和高校要根据国家法律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微信监管规章制度。确保凭借国家强制执行力,形成对高校微信环境安全的超强约束力。其次,高校应制定严格的惩戒措施,对在校园内散布、传播不良舆论的教师和学生严惩不贷。校园微信管理者、自愿者要发动广大师生进行监督举报,尽快建立覆盖面广、立体化的师生监督体系,一经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微信等网络媒体煽动学生,立即移送司法部门严肃惩处。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注: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微信环境下辽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项目号:L14AWJ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北京日报评论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北京日报》,2013年9月2日。
②李殿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7日。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