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薄弱,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等是制约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应强化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等等。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农业发展 粮食生产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中原经济区涉及7省,由28个地级市组成,土地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6亿,这其中有近1亿的人口为农业人口,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可以看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不能动摇。
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促进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中原经济区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在保障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基础上,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转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化,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做细活,着力打造出“中原经济区制造”和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区域性农产品品牌,使农业从业人员得到实惠,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巩固中原经济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中原经济区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粮仓,以河南省为例,据2010年底的统计数字,河南省耕地面积约1.19亿亩,为全国耕地面积的6.5%;粮食种植面积14610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8.9%,生产着全国粮食总产量十分之一的粮食,每年除保障全省粮食消费外,还能向外输出约400亿斤的粮食或者粮食制成品。
第三,推动中原经济区“三化”建设协调发展。“三化”建设指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三化”建设中,农业现代化是首位,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生产稳定与可持续增长,不仅给工业发展提供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中,农业是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母体”产业。
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第一,农民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观念薄弱。一是文化教育程度的受限,使他们对传统的农耕方式创新不够,接受新技术、利用农业新科技的能力相对欠缺,推广的农业新技术也很难获得认同,更不说是发展可持续农业了。二是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辛苦,待遇偏低,科研经费不足,使得人才的流失远远高于引进的数量,制约了其在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发挥,使得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仍然任重道远。
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一是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农业的投资与其预期的短期收益偏差较大,投于其他产业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投于农业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使得农业投入一直处于确保粮食安全的低层次水平。二是农民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中原经济区农民投资其他行业,目的就是为了收益最大化;而投资农业往往还是用于耕作传统的粮食作物,保证自己所需和上交国家计划,这必然制约了其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不足。
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一是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宅基地审批混乱,一户多房,使用浪费严重;一些倒闭企业由于没有转产或者拆除,使得土地闲置,造成浪费;建筑用材的生产使耕地受到破坏,尤其是制砖用土基本上都是取自于农田。二是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由于灌溉设施陈旧、不配套等,使得农田灌溉经常是“满了沟,漫了路,最后才到地里头”,加之大多数地区灌溉还在采用落后的漫灌模式,使得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低,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三是耕地污染严重。这主要表现为:过多使用化学肥料、肥料搭配不当;农药的滥用;地膜污染等。
第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不到位。一是农村土地产权的模糊弱化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三是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弱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促进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求
第一,强化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一是提高惠农科技培训的普及率及质量。中原经济区各地区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出符合地区农业特色、农民需求、避开农忙的科技惠农定期培训计划,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不定期的送科技下乡与巡查制度,通过新老科技人员、先行运用农业新科技理念的农民对其他农民进行传帮带,切实通过培训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扎根于脑,外化于行,尤其是要发挥“农业科技园”“生态示范园”的引领示范作用,要让农民看到发展可持续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二是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中原经济区要立足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资源特色,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积极传播科技兴农理念,在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使农民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二,增加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资金投入。一是政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要结合地域综合情况,创新农业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研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惠农政策和举措,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提高农民走可持续农业的意识,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二是适度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工业和农产品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剪刀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农业与工业产品的交换以其价格低于价值18.25%成交。工农产品交换的价格不等价,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政府要利用工业企业的财政进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反哺性资金投入。三是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资金的贷款支持。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加上农村存款向工业发展和其他行业的转移,使得中原经济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多方联动,如政府对农业贷款政策性调整,保险行业对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投入进行保险,农业管理部门要对农业生产性投入进行补贴等。
第三,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一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中原经济区人口多,农业生产资源缺失,要想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以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和保护农村生态,依靠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制度完善来推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二是推行循环农业。循环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的生态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它合理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自特点,统筹动物饲养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等的发展规模,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资源的浪费、生产性成本和市场风险,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发挥农业生态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农业生态基地和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收益”,个人投资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国家投入主要用于农业管理、技术创新、产品改良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地方政府要多方统筹资金,把生态农业与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扶贫开发等结合起来,发挥农民的能动性、尊重其自愿性、鼓励其创造性,真正调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类要素的积极性。
第四,完善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制度供给。一是清晰农用地的产权。要通过政策宣传,让农户明确农用地土地承包权的稳定性和合理流转受到法律的保护,增强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化意识;要从制度上使农户清晰其对拥有土地的各类权利及破坏这类权利所要受到的相应惩罚;使农户在行使土地使用权时有明确的收益预期,从而激励农户扩大对农业生产的投资,保护爱惜耕地,杜绝破坏土地的行为发生。二是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物品保障体系。立足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省、市、县、镇(乡)四级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保障机制,规范国家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公共物品全部由政府支付,对非公共物品而又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谐的物品供给可由个人或者政府共同投资,走市场化供给模式。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政府财政负担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民老有所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对乡村医生的技能培训,使得农民病有所医;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个人、政府、社会的结合,完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的农村养老制度;完善农村的福利制度,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等。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参考文献】
①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责编/刘瑞一 美编/宋扬 王梦雅(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