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长远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优化配置资源,加快企业的调整,让战略资源退出“僵尸企业”,进入优势新兴企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领域。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就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时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在保证社会总需求适度扩张的前提下,将改革的重点集中在经济结构的供给侧改革方面,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供给效率与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既实现深入贯彻落实我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又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的双重目标和任务。与需求侧所不同的是,供给侧改革将调整的重点集中在生产要素领域,试图以创新创业为载体,实现社会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以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社会生产的产能过剩以及各产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加剧,这不仅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造成社会公众日常产品和服务需求难以有效供给。因此,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发展方向定位为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扩大就业市场新动力,实现就业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质量的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就业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确保“僵尸企业”合理有序地退市。这些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人数众多,要清理这样企业必然给就业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考虑到经济下行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转移劳动力“双峰叠加”,将会对就业工作产生巨大的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步入平稳期,我国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出现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供需错位,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减少,部分下岗再就业劳动力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难的局面;同时,企业在提质增效过程中,对高水平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为扩大就业提供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以此增加就业岗位的供给。化解过剩产能能够更好地培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效应,也拓宽了新的就业领域。产业结构优化不仅可以为因去产能需要再就业的企业员工提供新的工作岗位,还能为新生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产业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专业化、独立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还要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也会对社会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反向促进作用。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带来各产业间技术联系的变化,具有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会得到提升。例如,助推电商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电子商务是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已成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就业创业的新渠道。
扶持创业创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当前正是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黄金时间”,李克强总理曾多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创新创业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效率,不断创造新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岗位,同时还间接推动了市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我国目前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待业人员进行创业活动,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和帮扶、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手续、加强创业服务等措施优化创业环境,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部分下岗失业职工结合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优势,进行了自主创业,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他们在实现自我就业的基础上,将带动更多人实现再就业,从而产生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用。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力资本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图以创新创业为载体,实现社会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以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与产业结构升级息息相关的是就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即就业结构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充分数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为支撑。人力资本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联合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特别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淘汰过剩产能,更好地培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产生的新岗位更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来胜任。因此,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做好分流职工安置工作,保障其生活和再就业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策的影响力和决策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先停止促进产能过剩的政策,实施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的优惠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停止稳岗补贴等稳定就业岗位的政策,转而加大对失业职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和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岗位开发和技能培训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缓解人员下岗问题的冲击。应通过政策杠杆避免集中减员,在职工失业之前制订比较稳妥的分流方案,做好职工的分流安置,鼓励企业内部挖潜,鼓励员工转岗就业创业,允许内部退养,社会实行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开展转岗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增强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再就业有困难的职工,可实行内部退养。对就业困难人员,可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
推动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优化生产力地域布局,调整产业转移链条和技术辐射路径。其中一些产业将向农村转移,公共财政资源也将向农村倾斜,这将加快城乡之间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并为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产业调整迁移,把企业工厂建到农村,实现人力物力的转移,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该项举措还可以实现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极大程度地避免出现大型城市企业的“用工荒”现象。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有利于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通过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实现城乡独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注: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区域经济联合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创新性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0503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叶双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发展研究》,2015年第12期。
②郑萍:《河北省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思考》,《经济论坛》,2016年第2期。
责编/杨鹏峰 贾娜(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